全地埋式再生水廠“長”出水滴公園

        科技日報 2021-09-07 18:15:06

        9月5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廣州國際生物島(以下簡稱生物島)的水滴公園,只見細密碎石鋪成的步徑,環繞著綠絲絨般的草坪,腳邊的小噴泉給夏日增添了難得的清涼。園內3個圓盤形階梯水池,水流潺潺。池中連天碧葉,映日荷花,灰瓦白墻倒映在池水中,猶如一幅寫意水墨畫。

        近日,生物島再生水廠上部景觀提升工程及廣州市黃埔區水系展館相繼完工,近期將對外開放。生物島再生水廠變身以“水再生”為主題的共享科普花園——水滴公園,成為生物島6.6公里環湖碧道的一個新節點。

        水系展覽館講述黃埔“水故事”

        在水滴公園,有可供市民體驗的海綿城市元素和水再生裝置,漫步其間,游客不僅可以通過標識牌了解水知識,還可通過腳踏水車體驗水的循環,感受水霧裝置散發的清涼,在游憩觀賞的同時,更加直觀地感受水的無窮魅力。

        “希望能通過這個公園給大家帶來一種全新的水生態、水循環的直觀體驗。”水滴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建成的水滴公園占地面積12659平方米,整體保持了原有地形,通過強化水滴形態,增強視覺及游覽體驗,對開放的公園活動區域和生產管理區域重新進行合理布局,共享活動區共有水滴草坪、水波律動、水森迷霧、水廊流云、水映繁華、水生萬物、水澤花田7個風貌分區,分別結合水文化、水科學、水生態的內容進行了藝術小品及鋪裝細節定制。

        步入公園內的廣州市黃埔區水系展覽館,游客可以通過約6分鐘的光影紀錄片體驗一場震撼人心的水環境治理視聽盛宴;通過燈光投射沙盤了解該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通過互動屏感受黃埔河涌治理前后的變化。

        展覽館中的“黃埔水脈變遷”展區,以珍貴史料和黃埔水系歷代圖片,講述了南海神廟、扶胥古運河、黃埔港等黃埔“水故事”。主體部分視頻和沙盤形象地展示了該區近年來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等領域取得的工作成果。

        展覽館展廳出口的展區則展現了黃埔區碧道和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情況,參觀者可通過互動屏查看規劃圖和實景照片。通過再生水廠介紹展區,參觀者可了解污水是如何經過處理實現再生循環利用的。

        國內首個全地埋式再生水廠

        “再生水廠處理后的水主要用于島上水墨園濕地公園的生態補水和廠內的綠化、道路沖洗等。”據生物島再生水廠相關負責人介紹,水滴公園下面是2010年建成的國內首個全地埋式再生水廠,占地約1萬平方米,處理規模1萬噸/日,島上1.83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污水經處理后達到回用水標準,用于景觀補水、綠化、道路清洗等,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物島再生水廠的污水處理工藝一共采用三級處理,一級采用物理處理工藝,通過粗、細格柵以及曝氣沉砂池,去除污水中的固體垃圾;二級采用循環活性污泥工藝(CASS),通過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并通過不同工藝達到脫氮除磷的效果;三級采用連續膜過濾(CMF)技術超濾膜工藝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最后投加次氯酸鈉進行消毒,從而使出水水質達到排放標準。此外,生物島再生水廠的污水處理還配有獨立的生物除臭工藝,將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到大氣中。

        生物島再生水廠采用全地下式,所有的處理構筑物和設備均位于地下空間,上部為園林景觀綠化,最大限度降低污水廠的生產運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黃埔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生物島碧道以及新建成的生物島再生水廠水滴公園和水系展覽館的功能和作用,繼續在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黃埔港等片區設置類似的水系展覽館,開展水環境、水生態的宣傳科普工作,構建全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水環境治理格局。

        關鍵詞: 地埋 再生 水廠 出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