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研究院復原第16窟將首次嘗試文物數字化回歸

        中國新聞網 2021-09-09 10:45:05

        云岡石窟第16窟內景 云岡研究院供圖

        記者日前從云岡研究院獲悉,該院將數字化復原第16窟,并首次嘗試文物數字化回歸。

        為什么選擇16窟?

        云岡研究院數字化研究室主任寧波告訴記者,16窟是云岡一期開鑿的洞窟,但它是一期開鑿最晚的一個洞窟。云岡石窟的很多佛造像流失海外,例如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色努斯基博物館就都藏有16窟的彌勒造像。

        云岡石窟第16窟外景 云岡研究院供圖

        “我們想通過16窟能夠找到的這些數據,在海外數據回歸方面開展一些嘗試。目前龍門石窟和敦煌都有了相關實踐,我們希望以16-1窟數字化項目開始這樣的工作,讓大家在云岡看到更多更完整的石窟。將來的展示方式也許會用AR增強現實技術,游客可以看到現狀是什么樣,而過去呈現完整又是什么樣,這樣形成對比更有意義。”

        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保存石窟寺文物最多的國家。

        作為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開鑿于北魏時期山西云岡石窟,在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隨著歲月流逝,受風沙雨水的侵蝕和地震災害的影響,云岡石窟的佛像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一些洞窟中的佛像五官已脫落,面目全非。

        寧波依然記得,2007年,云岡石窟第33窟外,還可以看到兩尊菩薩的衣紋。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云岡石窟第9窟數字化采集現場 云岡石窟官微供圖

        數字化復原石窟之美

        慶幸的是,云岡石窟早在2003年就開始數字化的嘗試,到現在基本完成了石窟總量1/3的數據采集。

        并不是沒有走過彎路,寧波坦言,此前曾借鑒敦煌石窟的數字化采集方法,到實踐時才發現并不適用,“敦煌數字化的對象主要是壁畫,而云岡的主體是高浮雕造像,后者空間結構復雜,不僅有眾多錯落的小雕像,還有很多精湛的鏤空雕刻,這和平面數字化完全是兩套體系。”可以說,云岡是開展數字化難度最高的一類石窟:巨大的體量、復雜的空間、精湛的雕刻,造成整個三維數字化工作的采集難、存儲難、應用難。

        2014年,云岡石窟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等高校合作,成立了“數字云岡聯合實驗室”,突破三維數據采集、運算、存儲與應用等關鍵技術,探索出一套適用于高浮雕文物的數字化方法,成功完成云岡第3窟、第12窟和第18窟的等比例打印復制項目,佛像表皮的缺損、風化在復制過程中都得以如實展現,實現大型文物移動展示和虛擬漫游。

        2017年完成的第3窟復制,是世界上首例大型文物達到還原級別的一個復制水平:長17.9米,寬13.6米,高10米,和云岡第3窟西后室完全相同尺寸的復制窟,用20臺打印機打印半年,整體形變誤差小于5毫米,采樣點間距小于2毫米。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說,這一項目標志著國內大型石質文物的數字化全息高保真記錄達到可復原水平,“可以說,如果真實文物受到破壞或在地震中坍塌,我們基于這些數據完全可以復原文物。”

        原大3D打印的第12窟“音樂窟”展覽現場云岡石窟官微供圖

        在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看來,衡量石窟寺數字化測量結果的直觀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支持原真3D復制。2017年云岡第3窟西后室以3D打印的方式原真復制成功,這不僅標志著石窟寺數字化成果,已隨著“活起來”的石窟走向公眾;也標志著數字化技術對于石窟寺的測量記錄,已達到可復原標準——而這正是石窟寺考古測量的理想標準在數字化時代的實現。

        與此同時,經費一直是云岡石窟開展數字化工作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問題。無論是張焯還是寧波,都直言“經費確實相對有限,期待更多社會團體能夠支持云岡石窟。”(記者 應妮)

        ?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