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崔雪芹)近日,一項古基因組研究通過大規模核基因組的捕獲、測序和分析,揭示出烏茲別克斯坦人群自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的遺傳結構變化與遺傳連續性,以及月氏人群與貴霜人群之間的遺傳聯系。該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與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主導,聯合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分子生物與進化》。
古代游牧民族月氏由中國西遷進入中亞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在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與互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考古學研究發現,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南部鐵器時代的拉巴特墓地被確認為月氏文化遺存,謝爾哈拉卡特墓地被確認為貴霜文化遺存,兩者都屬于鐵器時代遺存。這些鐵器時代墓地古人群遷徙和交流非常活躍,導致不同文化人群的遷徙與交流大幅增加,但一直未有確鑿的證據。
為深入探究這些遺址中古人群的遷移、交流等科學問題,從遺傳學角度直接觀察其人群遺傳成分的融合情況,付巧妹團隊從拉巴特墓地、謝爾哈拉卡特墓地和德爾康墓地的人骨樣本中成功捕獲測序27例鐵器時代(距今約2100~1900年)的人類古核基因組。
此前有研究表明,該地區青銅時代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區人群的主要遺傳成分由伊朗農業人群成分、安納托利亞農業人群成分組成,部分人群還含有青銅時代歐亞草原牧民的遺傳成分。而該研究顯示,拉巴特古人群除含有上述遺傳成分外,還含有少量歐洲西部、東亞、南亞狩獵采集相關人群的遺傳成分。
進一步研究發現,盡管與該區域青銅時代人群相比,鐵器時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更多青銅時代晚期歐亞草原牧民的遺傳成分,這些人群未出現與歐亞草原牧民遺傳成分有關的人群更替,因而顯示出該地區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相關人群的遺傳連續性。
此外,不同于該區域青銅時代人群含有較高比例伊朗農業人群遺傳成分,鐵器時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的伊朗農業人群遺傳成分較少,而含有的安納托利亞農業人群遺傳成分較多。可見,盡管烏茲別克斯坦自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的人群呈現出遺傳結構的連續性,但是自青銅向鐵器時代的轉變過程里,人群的遺傳成分的融合仍然起到主要作用。
研究還發現,盡管拉巴特墓地的墓葬形式、葬式葬俗等文化面貌與謝爾哈拉卡特墓地不同,但鐵器時代謝爾哈拉卡特古人群與拉巴特古人群的遺傳結構相似,具有較近的遺傳關系。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鐵器時代的烏茲別克斯坦區域,伊朗農業人群與歐亞草原牧民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更加緊密,同時也表明歐亞草原牧民向南遷移至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地區,影響了以拉巴特人群為代表的月氏文化相關人群,以及以謝爾哈拉卡特人群為代表的貴霜文化相關人群的形成。
總體而言,該研究從遺傳學角度證實位于天山沿線西部的烏茲別克斯坦區域是人群遷徙和交流的活躍區,且自青銅至鐵器時代呈現出增強的趨勢和變化。系統揭示烏茲別克斯坦史前人群的遺傳混合特點與動態變化,對于進一步理解天山東西部以至歐亞大陸東西部人群的遷徙與混合歷史有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引爆科技圈的“元宇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