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參加野外考察。南京大學供圖
“北大西洋水深流急,波濤洶涌。狂浪襲來,救生艇被劈成兩半,船上的工作人員站都站不住。”漩渦、海嘯……百慕大海域的航行常常籠罩在陰影中。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卻曾三次親臨這片危險而神秘的海域,在風暴中堅持觀察海況與攝影,獲取諸多珍貴實況資料。正因這份毅力和獨立性,她贏得了同行的外國學者的尊重,獲得了在百慕大工作研究的機會。她經過實地考察獲知該處海底沉積具有傳導性,作出了不宜填埋核廢料的結論。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王穎。近日,她在一節專題黨課上分享了自己與海洋的不解之緣。
踏遍滄浪
生于戰亂,少年失怙,王穎的成長歲月充滿了坎坷。“如果當初沒有中國共產黨給我學習和培養的機會,我不知道一個年輕的女孩會走向怎樣的命運。對此,我深懷感恩之心。”這段特殊的成長經歷堅定了她報效祖國的決心。自此以后,王穎的每一個人生選擇都與祖國息息相關。
談及和地理海洋學的緣分,她笑言:“這要歸因于我高中時期的地理老師賈懋謙。在填報志愿的時候,他告訴我,要服務祖國需要,從事祖國需要的工作。”
當時,她喜歡文學、熱愛自然,希望踏遍祖國的山川、河流。王穎在老師的建議下填報了南京大學的地理專業,并以高分被順利錄取。
面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時代潮流,青年學子滿懷投身祖國建設的熱情。剛進入地理專業,不少同學有“學習地理可以發明一座山,還是一條河流?”的疑問。然而,這些并未影響王穎對地理學的熱愛。她始終堅守自身發展要與國家需要相結合的信念,勇敢面對野外考察翻山越嶺、體力透支的挑戰,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并被分配至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報考首次建立的副博士研究生。
讀研期間,為滿足國家對外開放、建設深水港口的需求,王穎擔任新港以北的海岸地質調查隊隊長,參與天津新港擴建項目,針對港口淤泥展開溯源調查。王穎團隊從遼東灣一路調研到渤海,最后明確天津新港以北海岸對新港回淤沒有泥沙供應。
此后,在進行新港以南海岸及渤海灣潮灘的研究時,挑戰接踵而至。渤海灣岸外潮灘寬達數公里,其中中部段灘淤泥有一處寬度達400米的泥沼帶,研究人員不得不在厚度達40厘米的淤泥中赤腳跋涉。每前進一步均很困難,雙腳很容易被貝殼劃破,又遭海水浸泡,他們只能忍受鉆心般的疼痛,咬牙堅持勘察海水漲落和泥沙流量的變化。跨過春夏秋冬,歷經風霜雨雪,天津新港的科考終于迎來曙光。
王穎團隊針對渤海灣淤泥質潮灘的沉積地貌分帶性作出論述。他們提出通過整修新港航道兩岸防波堤并延長越過破浪帶,達到深水帶,可減少淤泥回淤。這一論證為天津新港擴建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繼之,王穎與交通部一航院、河海大學等科研團隊合作,完成了秦皇島新港、山海關船廠、曹妃甸深水港、洋口港、洋浦港、三亞新港等30多處港口選址研究。
勇于開拓
1979年,王穎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赴加人員,前往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進修海洋地質與沉積學。最初,學校對這位來自中國的中年女研究人員不了解,讓她繳納學費,作為特殊學生參與學習。然而,通過半年的學習,王穎憑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了加拿大校方的支持。校方認可了她的訪問學者身份,退回學費,使她有了一筆在加拿大的科研經費。
“初到加拿大,語言是個困難。當地的口音與我所學的BBC英語語調差別很大。”王穎回憶說。當時達爾豪斯大學地質系系主任庫克看到了王穎在語言交流上的困難,安排她做海岸調查時,為她配備一位加拿大女學生作為協助。同時,庫克安排王穎住進加拿大大學生宿舍。“沉浸在說英語的環境中,增加口語應用,并學會用英語思維進行思考。”王穎逐漸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
為了取得開創性研究成果,王穎并未采納庫克的建議研究哈立法克斯地區,而是選擇了加拿大東北部大西洋的布雷頓角島典型的鼓丘海岸。這里地處高緯,人煙稀少、條件艱苦,缺乏系統研究,但是有中國沒有的鼓丘冰蝕海岸,沿冰川流動方向形成的眾多蛋丘狀的巖石小島、曲折的港灣、在巖島冰積層上發育的常綠森林,景觀獨特,而相關理論尚處于一片空白。王穎決心抓住難得的機會,研究高緯大冰流磨蝕作用形成的這一海岸。她希望,中國學者能為這一獨特類型的海岸海洋做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填補海岸科學領域的空白。
風暴天氣是北大西洋海島的常客。面對烏云密布的天空、黑沉沉的大海、席卷而來的波浪,王穎通過吃暈船藥克服一次次的身體不適,逐漸適應了當地的風浪天氣。經過兩年多的辛苦工作,1982年,王穎的相關論文《開普不列顛島東南部鼓丘海岸動力地貌學》發表于加拿大雜志《海洋沉積與大西洋地質學》。地質學界稱之“把中國經驗應用于加拿大區域海岸研究中,成功地為加拿大海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是鼓丘海岸的典范文獻”。
此外,王穎還在留學期間著手石英砂結構的研究工作。基于扎實的陸地研究功底和豐富的海洋研究經驗,王穎迅速對從極地、太平洋、大西洋等各地收集來的石英砂展開結構分析,逐步完善了實驗室的石英砂攝片分析方法。經過300多天的日夜奮戰,她拍攝了1200多張石英砂表面結構的照片,取得了幾千項數據,完成了《石英砂表面結構圖圖集》的專著。這也是繼美國科學家克潤斯里之后世界第二本石英砂結構專著。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后,王穎始終未曾停下勇攀高峰的步伐。她專注于推動“海洋強國”建設。2004年她領銜承接了外交部大型數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統項目“數字南海”,填補了中國在南海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77歲時,她出任國家首批“2011計劃”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開展南海海域資源環境與海疆權益研究,為我國的“海洋強國”戰略貢獻力量。
以誠待人
無論是在加留學期間,還是學成歸國后,王穎始終不忘無私關照、熱情幫助、用心培育后輩。她曾這樣勉勵青年人:“人活著要有理想。追求理想,要有刻苦實干、面對挑戰不斷追求的堅持精神。”
留學期間,為方便野外考察,她用達爾豪斯大學返還的學費購買了一輛二手車。王穎所在的新斯科舍省位于北大西洋沿岸,區域偏遠、交通不便。使館由于人員有限,故而委托她協助用車接送我國出訪與進修學者、迎接新來人員,安頓其住宿、入學乃至為他們買好生活用品。
在加拿大研修期間,王穎還曾為來自東南亞的華僑留學生女大學生用電飯煲燜煮香腸煲仔飯。每次,香噴噴的煲仔飯都能吸引印尼華僑女留學生前來共進晚餐。這些華僑留學生都親切地稱呼她為“阿姨”(Ayi)。他們在異國他鄉互相幫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王穎回國后,印尼華僑留學生還曾來南京專門探望“阿姨”。
歸國至今,王穎已培養了47位博士、25位碩士。這些學生中不乏在海洋科學領域深耕不輟之輩,成為了地海科學研究的有力“后浪”。
王穎的辦公室書柜里存放著厚厚幾摞筆記本,這是她為每個學生建立的學生檔案,詳細記錄了他們的年齡、籍貫、興趣愛好等基本信息。這是王穎每次與學生談心之后的記錄。“他們的思想有時也給我啟迪,我要記錄下來。知識不應該永遠是老師在教,而該是教育的互利共贏。學生的思想也會影響老師,在相互作用下,知識才得以不斷地繼承和發展。”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2018級研究生王冠禾也有一本自己的檔案。他說:“老師對學術要求很嚴格,也關心我們的個人生活,每次交流之后都收獲良多。”
在王穎看來,海岸海洋科學不是單靠一代人的奮斗,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永續接力,才能擁抱海洋,到達科學的彼岸。
(管藝添 高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今年首批越冬候鳥已飛抵鄱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