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實驗6”綜合科考船圓滿完成首航任務。朱漢斌攝
“實驗6”綜合科考船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朱漢斌 攝
科考人員正在海上作業。謝震霖 攝
正在做試驗。謝震霖 攝
科考人員正在海上作業。謝震霖 攝
9月16日上午,經過10天、1800多海里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6”綜合科考船圓滿完成首航任務,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
此次首航任務,“實驗6”科考船臨時黨支部帶領全體科考隊員克服第13號臺風“康森”和第14號臺風“燦都”對南海北部海域的影響,同舟共濟,全航次進行了30個站位的觀測和采樣,包括CTD作業+采水、可視化多管采泥、浮游生物多聯拖網、箱式采樣、重力柱狀采樣等作業,獲取了2395份樣品;利用全海深多波束測深系統、ADCP、重力儀、海洋大氣輻射干涉儀等船載探測儀器設備進行了全程連續觀測,共獲取469 Gb科考數據。
“本次科考航次由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支持。”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杜巖表示,此次科考任務分為兩個航段。第一航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南海北部的中尺度暖渦和陸架陸坡過程進行研究。在第二航段主要目標是研究南海上層海洋對臺風的響應,研究內容包括臺風影響上層海洋暖渦的三維結構、高頻內波和海氣交換,以及影響浮游生物群落、生態過程等。
據介紹,此次首航任務利用先進的船載科考設備成功捕獲到南海暖渦與高頻急流,并在臺風前后各進行了重復斷面的水文、大氣和生化比對觀測,為揭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安全調控機理、南海西部渦旋動力演變過程與環境效應、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強化觀測支持。
“實驗6”首航獲取的海洋科學考察數據將匯聚至該所“數字南海”平臺,實現航次考察數據分級分類管理,持續完善南海海洋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實現數據的交互動態可視化應用,更好地服務于海洋科學研究,為全國海洋系統及涉海單位、共建高校科研人員提供數據共享,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
據了解,本次科考航次圍繞高強度擾動下大灣區及鄰近海域在珠江徑流及中尺度渦影響下的水文動力、物質輸運及其生態響應過程開展研究,為解析粵港澳大灣區及其鄰近海域陸海相互作用過程及物質遷移轉化機理,厘清海洋生態系統與關鍵生物種群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機制,揭示大灣區生態安全調控機理、渦旋動力過程與環境效應,構建大灣區海洋動力-生態模型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強化觀測支持,進一步為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及生態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撐。(朱漢斌 禤礎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