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0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過去6000年南大洋繞極深層水變化對企鵝種群興衰有何影響?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在企鵝古生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性地采用企鵝糞土沉積物作為南大洋上升流的記錄載體,明確了過去6000年羅斯海改性繞極深層水入侵及其對海冰和企鵝種群的影響。
繞極深層水上涌,企鵝種群繁盛期;相反,則是海冰擴張和企鵝種群衰落的時期。該成果近日發表于地學知名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風驅動的繞極深層水上涌,是影響氣候、環境與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其上涌位置決定了南大洋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
羅斯海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海域,卻擁有繁榮的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占南大洋三分之一,阿德利企鵝種群也占全球三分之一,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繞極深層水帶來的熱量和營養物質。目前,歷史時期繞極深層水上涌強度的變化,主要依賴海洋沉積柱中的溫度、海冰指標,既無法直接地指示上升流變化,又無法了解大洋環流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
謝周清小組利用羅斯海企鵝糞土沉積物,通過放射性碳測年和化學元素分析,重建了過去6000年繞極深層水的上涌強度。
研究顯示,距今6000-2800年和距今1600-700年,是兩個繞極深層水上涌較強的時期。羅斯海出土的企鵝殘體數目顯示,這兩個時期同樣是阿德利企鵝種群的繁盛期。相反,距今2800-1600年,則是海冰擴張和企鵝種群衰落的時期。
研究發現,繞極深層水對于羅斯海海冰和生態變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繞極深層水上涌帶來的熱量減弱了近岸海冰的生成,輸入的營養物質導致海洋生產力增加,磷蝦和企鵝數量上升。同時上涌的鎘元素沿食物鏈富集,并隨企鵝糞傳輸到南極大陸上,具備海洋和陸地雙重屬性的企鵝糞成了將南大洋深層環流與生態系統變化相聯系的理想材料。(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