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科技高峰 服務產業發展

        新華網 2021-10-15 15:30:07

        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六部門主辦的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旨在展現先進典型,宣傳“最美”、學習“最美”、致敬“最美”。他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他們面向經濟主戰場,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群眾的生產實踐和產業革新中,推動科技成果向經濟效益轉移轉化。

        (按姓氏筆畫排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王堅——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王堅作為一名云計算技術專家,首創“以數據為中心”的分布式云計算體系架構,率先提出了采用計算作為公共服務的產業模式。他主持研發了以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飛天”為核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平臺,使阿里云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云計算能力的企業。此外,通過創辦 “云棲大會”和創立“云棲小鎮”,王堅打造了一個以小鎮為載體的生態聚集地,從而構建了完整的云計算生態,實現了從“飛天”技術平臺到云計算產業的突破。

        馮小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

        馮小明主要從事手性合成方法研究,他突破了催化劑具有剛性骨架的傳統理念和規律,發明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柔性結構的手性雙氮氧化合物,創造了新型手性催化劑設計新理念。這些原創性、創新性、引領性的研究工作,在不對稱催化領域起引領作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大大促進了手性科學的發展,為提升我國在不對稱領域的國際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莊文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莊文穎長期從事真菌學研究,她發現了真菌新分類群,由此豐富了科學界對真菌物種多樣性的認知,為真菌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的研究為我國真菌資源儲備和利用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我國具有廣泛應用潛力的木霉屬真菌資源狀況面目一新,并發現和篩選出了有應用前景的菌株。

        趙淳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趙淳生是我國第一個研究電動式激振器的科學家,也是我國超聲電機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其研發的行波型超聲電機原型機填補了我國在超聲電機領域的空白。超聲電機還應用在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等高端裝備上,還在醫療、光學儀器等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趙淳生和其團隊相繼研發了60余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聲電機及其驅動器,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近200項,為我國航天和國防事業做出貢獻。

        面向經濟主戰場

        劉中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所長

        劉中民長期從事能源化工領域催化新過程研究與開發,完成了多項創新成果并實現產業化。由他負責開發的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率先在世界上實現工業化。他帶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針對煤炭和石油等資源高效轉化利用,長期開展催化劑和新催化工藝過程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煤炭清潔化利用以及緩解大氣污染等方面做出貢獻。

        劉家富——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劉家富從事大黃魚等魚類增養殖技術研發與基層科普工作30余年,在他和團隊及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大黃魚資源得到保護,締造了年育苗超過20億尾,養殖產量20.35萬噸(2018年)、直接產值超百億元的大黃魚產業。他構建的大黃魚產業支撐體系,推進了我國大黃魚揚州產業化發展。

        潘國君——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

        潘國君帶領科研團隊刻苦攻關,創新提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該理論體系通過秈稻、粳稻雜交將秈稻早生快發特性基因導入寒地早粳稻中,育成適合寒地水稻穩產高產的新株型,為寒地早粳稻育種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關鍵詞: 勇攀 科技 高峰 服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