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龍:生物多樣性研究“是興趣更是責任”

        中國科學報 2021-10-18 09:45:03

        “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一直肩負著生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的職責。”COP15期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COP15云南代表團代表蔣學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考察時,老一輩的科學家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和保護的重任,在許多研究領域填補了空白。

        今天,“接力棒”傳到了蔣學龍等新一代中科院生物資源研究者的手上,他們也做出了不斐的成績。作為一名動物研究專家,從2009年至今,蔣學龍團隊先后已經發現并描記了7個哺乳動物物種。就總體物種數量遠低于鳥類和魚類的哺乳動物而言,這個數量不可謂不多。

        這些發現對人們認識新物種、了解物種演化,以及保護物種多樣性提供了重要的價值。例如,2017年,蔣學龍與中山大學教授范朋飛合作,首次確認在云南高黎貢山發現一種白眉長臂猿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天行白眉長臂猿(也稱高黎貢山長臂猿),對于認識和保護這種瀕危物種(國內種群數量在150只左右)提供了重要推動力。

        近幾年來,蔣學龍課題組還發現并命名了高黎貢比氏鼯鼠,填補了印度比氏鼯鼠和老撾比氏鼯鼠分布區之間寬達1250公里的空隙,暗示該鼯鼠的分布范圍遠比之前學界認為的廣闊。研究團隊還與安徽師范大學合作,在青藏高原發現美洲鼴族新屬、新種——高山鼴屬墨脫鼴,對研究美洲鼴族物種跨大陸的遷徙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并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動物的演化與適應過程。

        “做科學研究要有興趣,但更要認清責任。”蔣學龍說。他表示,發現新物種不是目的,他們的科學調查是為了了解一個區域的生物本底、生存現狀以及影響生存的機制,以此評估其生態系統健康性或完整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發現新物種,也能豐富人們對自然的認知。

        蔣學龍認為,作為“國家隊”的一員,就要擔負起責任,為“國家事”盡責。作為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一名成員,2015年以來,他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的研究者合作,先后多次赴肯考察,與當地研究者一起開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幫助他們提升技術、知識和能力。

        “我們會通過培訓讓他們知道怎么做調查,怎樣采集、制作標本,以及設計、分析數據,這些培訓每次都吸引了很多人參與。”蔣學龍說,最近他與合作者剛剛發表了一篇文章,對肯尼亞不同形式保護地的成效進行分析,以推進該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此外,通過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中科院還為肯尼亞等國培養了一批生物領域的研究生,使他們更好地服務自己的國家。

        “盡管我們現在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比非洲國家更強,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做調查,提升技術、知識和能力,這也有助于發揮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引領作用。”蔣學龍說。(馮麗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