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 近期,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張會蘭副教授研究組在長江流域水沙變化關鍵因素的影響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
長江上游重點區域的產輸沙過程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入庫水沙過程,從而對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三峽工程下游江湖關系、航運等問題產生深遠影響。
氣候變化和各種人類活動是已經導致流域水文和泥沙侵蝕鼠疫狀況發生顯著變化的兩個根本因素,因而探究氣象要素和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下徑流和輸沙的變化趨勢及其響應機制,對提升流域水土資源優化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悉,該研究組基于長江上游重點產輸沙流域的長時期水文、泥沙觀測數據,以及氣象觀測數據和土地利用\覆蓋(LUCC)等下墊面條件,應用統計分析和水文模擬兩種主要方法,分析了流域水沙變化趨勢、并定量區分了氣候變化和LUCC對徑流量和輸沙量的作用機制和貢獻率。
研究組基于傳統雨量站的降水觀測數據,結合開源的遙感降水數據集CHIRPS以及CPC-Global,針對不同降雨數據對降雨特性的捕捉,系統分析氣象條件對流域水文過程的影響機理,并定量刻畫了極端降雨影響水文過程以及水文分量的機制。該項研究成果對未來水文模型模擬的數據源選取、模型不確定性分析和模型優化問題提供了借鑒和指導。
針對下墊面條件的流域水沙過程模擬結果表明,近40年來,長江上游的產輸沙量變化趨勢的時間節點與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相一致,而徑流深和輸沙量的變化均對LUCC變化十分敏感,而產沙量的敏感性更為突出,對未來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
以上研究成果以2篇論文的形式分別發表在地球科學綜合與水資源領域一區Top期刊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IF="5.153)和環境科學領域二區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6.551),張會蘭副教授為2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和其中1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該工作得到國家十三五科技研發計劃課題(2017YFC050450203)、國家重大水利基金項目(12610100000018J129-01)、水沙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sklhse-2019-Iow08)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長期項目(2016ZCQ06)的資助。(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