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憨魚生態復原圖。 楊定華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時隔30年,最大真盔甲魚類——漫游憨魚再次現身云南曲靖“古魚王國”。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碩士生孟馨媛、副研究員蓋志琨,在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學報》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向世人公布了這一消息。他們通過對4.2億年前漫游憨魚新材料的研究,揭開了漫游憨魚頭甲腹面的秘密,為人類了解盔甲魚類的生活習性打開了一個新窗口。
漫游憨魚的頭甲,看上去又大又笨,憨態可掬,科學家最初為它取名為“憨魚”。憨魚游動時擺動著一條美人魚般的長長尾巴,在水中漫游覓食,科學家又在名字上加了“漫游”二字。199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在正式公開發表它的時候,便親昵地稱之為“漫游憨魚”。
回溯漫游憨魚的第一次現身,還是1987年,在曲靖南城門城墻附近的西山組下部,朱敏從一堆距今約4.2億年的淺黃色泥質粉砂中,首先發現漫游憨魚的存在。
那是人類第一次窺見它的模樣。
標本里有著較為完整的頭甲,漫游憨魚頭甲背面的關鍵形態學特征可以顯現出來,但是遺憾的是,標本僅有一件,它的頭甲腹面的形態學特征,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30年來,我們一直在嘗試找到新的漫游憨魚化石,但是化石的發現地點位于曲靖古城的南城門附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該片區域早已變成了城市中心的著名文化景點,無法開展野外挖掘。”蓋志琨帶領團隊重新整理資料,對朱敏研究員的其他盔甲魚標本進行了梳理,意外的是,在過往的材料中發現了一條“漏網之魚”。
這是一塊揭開漫游憨魚“頭甲腹面”秘密的關鍵化石。
當科學家對化石進行小心處理后,4.2億年前的漫游憨魚慢慢將面貌展示了出來。
原來,它的頭甲向腹面彎曲形成腹環,腹環中央包圍了一個梨形的口鰓窗,口鰓窗被一塊很大的外骨骼腹甲覆蓋,在腹甲和腹環之間,保存了6對線性連續排列的鰓孔,鰓孔很大,呈圓形,那是漫游憨魚鰓囊通向外界的重要渠道。
它的腹甲很大,能夠形成鰓孔的內邊緣,科學家猜測,漫游憨魚的嘴,可能位于梨形口鰓窗的末端。
4.2億年前,這條漫游憨魚是如何在地球上生存的?
科學家發現,漫游憨魚竟然有著和魔鬼魚類似的外鰓孔,位于頭甲的腹面。魔鬼魚為了適應底棲生活,它們的胸鰭擴張,直至與軀干愈合,逐漸演化為身體極度扁平的扇形或圓形,多潛伏于具有泥沙底質的平坦海底,以捕食小型魚類與甲殼類為生。
“這說明,漫游憨魚可能同樣漫游于具泥沙質基底的平坦海底,在安靜濱海環境中,以濾食海底有機碎屑為生。”蓋志琨說。
在4.2億年前,漫游憨魚也有自己的“天敵”。
此次發現的漫游憨魚,其頭甲最大可達1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真盔甲魚類。但漫游憨魚的“頭圍”并非天生如此。
早在4.5億年前的志留紀蘭多維列世特列奇期,早期的真盔甲魚類個頭都非常小,是一類頭甲僅有2厘米左右的小型魚類,直到4.25億年前的志留紀羅德洛世期,才出現了頭甲約為8厘米的中等大小的真盔甲魚類——長孔盾魚。
蓋志琨推測,真盔甲魚類頭甲之所以出現增大演化的趨勢,很可能與同期無脊椎動物海蝎子之間的協同演化有關。
他告訴記者,在志留紀,當海蝎子逐漸出現具有捕食功能的器官后,捕食活動不斷強化,而被獵捕的對象——真盔甲魚類,很有可能與海蝎子之間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殊死抵抗”,面對捕食者的進化,作為真盔甲魚類的漫游憨魚,只有通過不斷增加頭甲的大小,才能抵御海蝎子的捕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