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博士劉成英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題為《東亞季風系統3百萬年來的變化受到地球軌道偏心率的驅動》的論文,發現騰格里地區在過去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其原因可能與地球軌道的扁圓程度有密切關系。
很多地質資料表明,干旱環境不是一直干旱,而是存在周期性的干濕變化。理解干旱環境的干濕變化規律和機制對理解未來干旱環境的演化至關重要。特別是,季風邊緣區沙漠環境的干濕變化還能提供季風降水強弱周期的變化,因此理解這些沙漠地區環境的干濕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團隊通過研究位于東亞季風邊緣區的騰格里沙漠鉆孔巖心,恢復了騰格里沙漠3百萬年來的環境干濕變化記錄,發現該地區干濕變化存在顯著的40萬年周期,對應地球軌道偏心率扁圓程度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沙漠地層僅在近代和40萬年前偏心率較小的時期出現,其它時期均沒有明顯的沙漠地層。該成果揭示了揭示我國西北地區干旱周期及機制,有助于研判未來干旱環境的演化。
據悉,該成果為“中國沙漠鉆探計劃”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該項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和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孫東懷于2007年組織實施的“中國西部環境鉆探計劃(WEDP)”的主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厘清中國沙漠形成的地質歷史和演化的驅動機制。本文所用鉆孔是該計劃于2008年獲取的第一個沙漠鉆孔。繼而,團隊成立了自己的科學環境鉆探隊伍,陸續在巴丹吉林沙漠、庫布齊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的腹地進行自主巖心鉆探,獲取了沙漠內部沙漠形成以來的第一手地質資料。(溫才妃 甘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107055118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