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無人化作戰已經成為未來戰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俄羅斯作為世界軍事強國,近年來不斷加快發展無人化作戰力量。無人裝備在俄軍武器裝備中比重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僅提升了俄軍戰斗力,更為俄軍模塊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整體轉型提供了裝備基礎。
總體上,俄羅斯對無人作戰力量的研發呈現出全方位發展態勢。目前,俄羅斯已基本建成從無人地面戰車、無人潛航器到無人機的立體化無人裝備體系,無人自主技術已經成為俄軍中長期的發展重點,其在無人作戰力量上的重大突破,正在引領俄軍進入智能化戰爭時代。
陸基無人作戰力量
近年來,無人地面戰車成為一種倍受青睞的陸戰新裝備。隨著更快速的信息處理、更高分辨率的攝像機、衛星通信、混合動力和高續航的電池等一批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無人戰車的性能顯著提高。利用這些技術,兼具人工智能的優勢,無人戰車在各種支援性甚至戰斗任務中出現更多的身影。
戰斗機器人“天王星9號”亮相戰場。“天王星9號”無人戰車由俄羅斯第766生產技術公司研發制造,主要用于城鎮環境中的偵察,反恐和巷戰火力支援等任務。全車重12噸,長5.12米,寬2.53米,包括炮塔在內高度2.5米,最快時速35公里。“天王星9號”裝備1門30毫米口徑的2A72型機關炮和1挺7.62毫米并列機槍,炮塔兩側架設4枚9M120“攻擊”反坦克導彈,還可以裝備6枚9K333防空導彈,能夠有效威脅低空飛行的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從而具備一定的防空能力。此外,“天王星9號”還裝備有激光鎖定報警系統和主動式防御系統,在遭到敵方反坦克導彈鎖定后會自動釋放干擾信息并采取規避動作。
新一代“Marker”無人戰車全面升級。“Marker”是俄羅斯高級研究基金會(FPI)與“Android技術聯盟”聯合開發的無人戰車,設計和測試工作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這款無人戰車使用了傾斜裝甲,改進了動力系統,彌補了“天王星9號”在裝甲防護能力與機動能力的不足。同時“Marker”簡化了武器系統,使之更加適合無人化智能控制。“Marker”的無人炮塔前側與頂部為光學設備和傳感器,兩側分別是一挺卡拉什尼科夫機槍和兩具反坦克導彈發射架。“Marker”無人戰車主要與無人機配對使用,此前,俄軍在一次演習時對其機動、跟進和射擊能力進行了測試,測試時還發射了小型偵察無人飛行器,以通過其在集群發射模塊單獨或協同執行任務的能力。
反無人機利器引領防空新模式。作為新型作戰部隊,反無人機分隊在俄軍建制內已成規模部署,對于防御空天安全新威脅具有積極意義。目前,俄軍正組建以S-400和“鎧甲-S”防空系統為主力,自行高炮和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為機動補充的“全方位防空火力網”。此外,俄軍新亮相了“瓦爾代”反無人機系統和“狼-18”無人機攔截器兩款反無人機利器,“瓦爾代”反無人機系統兼具光電偵察、雷達探測及電子干擾等多種反無人機技術,具備對無人機的一體化攻擊能力;“狼-18”無人機攔截器是一款可高速機動的四軸無人飛行器,通過釋放捕網發射器防御來襲無人機。目前,反無人機作戰內容成為俄軍必訓課目,俄軍正加大反無人機作戰實戰化訓練力度,逐步構建起反無人機作戰體系。
海基無人作戰力量
近年來,多種無人艇在不同軍事行動中嶄露頭角,無人潛航器成為摧毀大型艦艇的新型“殺手锏”。現階段,俄羅斯在無人潛航器領域處于領先位置。俄海軍航空兵正積極發展艦載無人機。據俄媒體報道,研制艦載無人機成為俄羅斯主要科研設計單位的未來工作方向之一。
核常兼備,“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波塞冬”是一種由小型核反應堆提供動力的無人潛航器。全長24米,直徑1.5米,巡航距離超過10000公里,最高時速超過110節,最大下潛深度近1000米,有效載荷2噸,可以攜帶常規彈頭或者核彈頭,能夠摧毀大型水面目標以及海岸城市基礎設施。“波塞冬”的優勢在于通過深潛、高航速以及接近目標航行路線的對敵不可預測性來打擊目標,且航程不受限制。據俄軍方的消息,“波塞冬”的研制工作即將結束,由于“波塞冬”無人潛航器不屬于批量性武器,因此測試可能花費較長時間,預計在2027年左右投入使用。而作為“波塞冬”的載具,“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于2019年舉行了下水儀式。“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排水量達到3萬噸,可攜帶6至8臺“波塞冬”。由于“波塞冬”無人潛航器的下潛深度和航行速度遠超過同類型武器,很難被現有偵測手段發現,因此憑借其出色的性能,“波塞冬”將會成為一款新的“航母殺手”。
“前哨”戰術無人機系統是俄海軍目前使用的主要無人機系統之一。“前哨”是一款雙尾撐飛機,采用高升力機翼和推進式螺旋槳,最大起飛重量450千克,最大飛行高度7千米,飛行時間長達18小時。“前哨”無人機是俄軍無人機系統中功能最完備的無人機,擁有技術最先進、性能最優越的光學電子偵察和監視系統,主要用于搜索、探測和識別遠距離的地面目標,并將信息實時傳送回指揮所。此外,“海雕-10”無人機系統在俄海軍中也得到廣泛使用。“海雕-10”按照常規的空氣動力布局設計,飛行時間長達18小時,傳輸距離可達120千米,能夠全天候對海拔數千米的戰場遂行觀測海岸線、偵察地形、電子對抗、巡邏監視等其他任務。
據悉,俄羅斯正在積極研發適用于俄海軍的無人機系統。“雷達MMS”公司正在推進VT-500型無人直升機系統項目,該型無人直升機起飛重量約500公斤,采用共軸式布局設計,載重量約150千克,最長飛行時間約5.5小時,自主飛行距離約320千米。據“雷達MMS”公司稱,該型無人機不久可以進入海軍服役,并裝備在水面艦艇上。此外,俄海軍部分護衛艦的機庫甲板上設置了一個專門的區域,用于無人機的存放和維修,無人機借助彈射器從甲板起飛。此外,據俄羅斯“紅寶石”海軍裝備中央設計局的消息,俄羅斯用于搜索和跟蹤敵軍潛艇的無人潛航器已經建造完畢,正在接受測試。該潛航器具備體型小、機動性強、難以摧毀等特性。未來,“紅寶石”設計局還將研發排水量可達數十噸、動力更強且探測設備更為復雜的大型潛航器。
空基無人作戰力量
21世紀以來,無人化作戰系統逐步成為大國空軍打贏現代化戰爭的戰略選擇,這種發展趨勢必將導致一種全新的無人化作戰形態的出現。未來戰場一步步走向無人化、智能化,察打一體無人機將成為未來的“空中利刃”。俄羅斯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無人機的研發進程,使無人機作戰力量覆蓋全軍。
利劍出鞘,S-70 “獵人”察打一體無人機接軌時代新方向。2019年8月3日,S-70“獵人”無人機首飛成功,是至今俄羅斯無人機中裝備范圍最廣的一款重型攻擊無人機。整機全重約20噸,最大起飛重量25噸,翼展19米,機身長度14米,設有內置彈艙,最大載彈量6噸,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飛行時速可達1400公里,最大航程6000公里。“獵人”無人機配備了相控陣雷達以及光學綜合偵察系統,可對數十個空地目標同時進行跟蹤,因此不僅具有對地攻擊能力,還可以進行低強度的空戰。“獵人”無人機橫空出世,提高了俄無人機部隊“察打一體”的戰略能力,體現了無人機大型化、隱身化的發展趨勢,為俄軍智能化、體系化作戰提供了必要支持,宣告著俄重型無人機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重振雄風,多功能無人綜合體“獵戶座”無人機。“獵戶座”無人機是一款中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2020年4月首批“獵戶座”無人機列裝俄羅斯空降兵部隊,填補了俄軍在中空長航時量級察打一體無人機的空白。獵戶座”采用大展弦比機翼、V形尾翼和推進式螺旋槳,翼展16米,最大起飛重量約1200千克,有效載荷200千克,最長續航24小時。“獵戶座”無人機計劃配備“旋風”反坦克導彈,正式測試將在2021年底前進行,整套武器系統將于2022年定型。據俄媒體報道,“獵戶座”的升級版“天狼星”無人機的研制工作即將完成,其起飛重量至少為5噸,能夠飛行1萬公里,在最大載荷下飛行超40個小時。
智勝未來, “Altius-Ru” 重型察打一體無人機。“Altius-RU”無人機于2021年2月20日完成全部試驗設計工作,首批“Altius-Ru”無人機將在2021年底之前交付。該無人機翼展約30米,機身長度12米,最大起飛重量6噸,可以在12000米高空巡航約48小時,最大航程10000公里,并且可以通過衛星控制,其使用半徑幾乎不受限制。“Altius-Ru”無人機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在戰斗中自主與戰斗機協同作戰或獨立遂行戰斗任務。利用其強大的隱身性能,“Altius-Ru”無人機將成為集信號信息、合成孔徑雷達、光電/紅外等多種傳感器偵察于一體的綜合性偵察平臺,并能夠全天候進行打擊效果評估。據悉,“Altius-Ru”無人機主要用于為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搭載通用武器系統,可攜帶各種類型的航空炸彈和制式導彈,能夠摧毀坦克、輕型裝甲車和炮兵陣地等目標。
未來無人作戰力量的發展
自海灣戰爭后,各種無人機層出不窮,被廣泛運用于軍事行動中。2008年俄格戰爭后,俄羅斯開始注重在國家層面對無人作戰系統的發展進行總體規劃。2012年成立無人機航空兵發展局,負責無人裝備研發生產和部隊規劃運用。2014年,成立機器人技術科研試驗中心,主要開展軍用機器人技術綜合系統的試驗。2015年,成立國家機器人技術發展中心,主要進行監管和組織軍用、民用機器人技術領域相關工作。
在近年的敘利亞戰爭中,俄軍無人機有著亮眼的表現。俄軍駐敘利亞部隊專門組建了由空天軍駐赫梅明空軍基地無人機大隊、海軍駐塔爾圖斯海軍基地無人機大隊和陸軍無人機連組成的無人機戰斗群。戰斗群中先后部署了“副翼-33SV”、“海雕-10”和“前哨”等多型無人機,主要遂行營救機組人員、空中偵察與監視、火力打擊毀傷評估和電子干擾等任務。無人作戰力量極大地推動了俄羅斯反恐行動的進程。
經過歷次戰爭的戰場實踐,俄軍在無人機力量建設發展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俄軍無人機的作戰運用主要集中于偵察監視、精確打擊、數據傳輸和電子信號識別等方面,特別是無人機能夠實施晝夜不間斷的航空偵察,參與電子戰,對敵重要目標實施打擊,為武器打擊目標提供制導信息和驗證目標打擊效果。對于無人機在俄軍中的大量運用,俄軍的整體實力得到加強,并且在戰場上對無人作戰系統的高效運用,引領俄軍進入智能化戰爭時代。
隨著俄軍在敘利亞等戰場上的逐步深入,俄國防部對多用途無人機,尤其是重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的需求與日俱增。目前,“獵人”無人機是俄羅斯重量最重、造價最高以及掛彈量最多的一款重型快速攻擊無人機。據悉,俄羅斯在此基礎上,將會把”獵人“打造成具備更大航程,擁有超機動性能的無人戰機。此外,據俄媒體報道,俄羅斯多款戰斗無人機研制已取得一定進展,加快重型無人機智能化、集群化發展步伐。無人化作戰系統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已經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對于未來戰爭中無人機的作戰運用,俄軍不斷研發新型無人機,并將人工智能技術、無人自主技術作為俄羅斯軍事技術在短期和中期的發展重點。目前,俄軍重點推進研發長航時、中高端、強隱身性能以及較大作戰穩定性的無人攻擊機來完成戰略打擊任務。
2016年,俄羅斯發布《2025年前發展軍事科學綜合體構想》,明確提出將分階段強化國防科研體系建設,以促進武器裝備創新成果的產出。此外,按照俄羅斯國防部無人作戰系統規劃,從2017年開始大量列裝無人裝備,到2025年無人作戰力量在俄軍武器裝備體系中所占比例將超過30%,初步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無人化裝備體系。展望未來,俄軍在無人作戰力量建設方面將會采取更多有力措施,以加強其戰略力量。
人工智能技術將改變未來戰爭的模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躍式發展,無人機在自主搜索、自主識別、自主決策、自主評估領域日趨完善,無人機作戰能力的發展將影響到一支軍隊的整體戰略布局,這足以對未來戰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可以預見,無人機作戰將成為未來聯合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俄軍不斷研發和運用新型無人作戰平臺,兼顧反無人機系統的建設,開創戰機與無人機協同作戰新樣式,引領俄軍從信息化戰爭時代進入智能化戰爭時代。
聯合出品:科普中國 光明軍事
作者:郭泓成 姜? 楠 楊潤鑫 韓? 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