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突破口?2011版《解放軍軍語》中給出這樣的解釋:“突破口,即在敵防御部署中打開的缺口。其寬度和深度應能保證后續梯隊進入戰斗及發展進攻。”可見,傳統意義上的突破口立足點在于敵防御部署,基本測量尺度落腳在寬度和深度,所要達到的目的則在于保證后續部隊的進一步行動。然而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不斷深入,現代的戰爭形態較之以往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我們立足實際,重新把握突破口這一傳統軍事術語的新質內涵。
如何把握新型突破口
自戰爭誕生之日起,尋找突破口,確定部隊主攻方向便是每一名戰斗指揮員決策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突破口往往能夠幫助己方事半功倍地達成作戰目的,加速戰爭進程,更快取得戰爭勝利。
(一)基于作戰目的的多樣性,突破口由有形向無形拓展
隨著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進一步拓展運用,作戰手段愈發多樣,作戰效能得到進一步提高,作戰目的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傳統的攻城掠地或許早已不合時宜,通過要害部位的重點癱控就能達成目標;以往的消滅敵有生力量也不再重要,從心理上消除敵抵抗意志則更具效費比。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便以“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掀開序幕。針對于伊拉克主要領導人的“斬首行動”一經展開,便迅速瓦解了伊軍民抵抗意志。而正是由于在心理防線找到了“突破口”,戰爭才能在短短三十多天內便宣告結束。突破口不應僅僅局限于地形當中的防御缺口,而應在意識形態、網絡攻防、數據算法等無形領域皆有所體現。
(二)基于作戰空間的多域性,突破口由二維向多維延伸
現代戰爭早已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地??仗欤窍蛑姶拧⑻?、網絡等其他多維領域擴展延伸。這些領域的激烈交鋒不僅決定了本領域的主導權限,更對整個戰局走向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21世紀初,美國提出“賽博空間”概念,用以概括第五維度的虛擬戰場。與傳統戰爭領域相比,賽博空間攻防具有隱蔽性高、突然性高、急速攻擊的特點,一場虛擬空間的戰斗可以摧毀敵重要網絡,影響其設備運行,造成經濟、社會、軍事等多方危害。一場成功的網絡突襲,可以產生巨大攻擊力,甚至“兵不血刃”地拿下戰爭的勝利。傳統突破口以寬度和深度來作為其衡量尺度便顯得不再適宜,而應在更多領域精準把控其數理定義。
(三)基于作戰對手的復雜性,突破口由定性向定量轉變
隨著戰爭形態日益復雜,我們的作戰對手同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兵種的調兵遣將到智能化作戰領域的無人平臺應用;從現實空間的遠視距火力殺傷到信息網絡中的無形攻防,我們面臨的對手將“形態各異”,我們所處的戰場將“無處不在”。面對復雜的作戰形式,新型突破口的定義更應跳出原有的思維束縛,順應對手的復雜特性。由傳統的指揮員憑經驗和直覺選定突破口為主,轉變為詳實數據支撐下的科學決策。在智能化技術加持下,根據對手的特性及時調整決策部署,在定量分析中實現突破口的精準把握。
如何尋找新型突破口
未來戰爭的復雜性將遠遠超乎人們想象,單純依靠指揮員的個人素養,在地圖上找出合適的突破口無異于盲人摸象、緣木求魚。我們更應深入研究新型突破口的選擇原理,準確把握基本原則,依托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完成突破口的科學確定。
(一)基于復雜目的考慮,實現整體與局部的有機統一
新型突破口的尋找是一個復雜性的問題,不應僅僅著眼于如何取得局部作戰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以戰略性的眼光找準真正需要突破的點位。上甘嶺戰役中,一個面積僅有3.6平方公里的陣地卻讓中美雙方“大動干戈”。先后投入11萬兵力進行爭奪,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此小的一個陣地為什么會如此重要,讓參戰雙方近乎不計成本地投入?除了其本身具有的地緣價值外,更重要的還是出于其政治需求?!皯馉幨钦蔚睦^續”,中美雙方均視其為打破政治僵局的“突破口”,如此大動干戈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論未來戰爭中新型突破口的形式如何改變,其從戰略全局出發考慮的邏輯起點不會改變,我們不僅要瞄準薄弱環節尋找突破口,更要根據上級指示立足全局考慮,瞄準堅固的戰略要點,做好打硬仗的準備。在整體與局部的通盤考慮中確定最佳的突破口。
(二)基于新型手段考慮,綜合運用多種新質偵察力量
新型突破口的確定離不開偵察情報的支持。未來戰爭中各種新質偵察力量的運用將進一步驅散戰爭迷霧,為突破口的選擇提供更多更細致的情報支撐。挪威Prox Dynamics AS公司開發的昆蟲無人機重量僅16g,9米外便幾乎肉眼難見。我國“彩虹5”無人機最大航程超過一萬公里,最大留空時間長達60小時,被譽為“超低軌道靜止衛星”。美國“太陽神”無人機則另辟蹊徑,飛行高度高達近30公里,冠絕全球。這些各種類型無人機的出現,極大地增強了未來作戰情報偵查的廣度和深度,配合高清攝像和實時傳輸功能,可以使我們迅速而準確地精準掌握戰場態勢,為突破口的精準選定提供愈加詳實的數據支撐。
(三)基于尋找方式考慮,建立健全評測式的尋找機制
在計算機的輔助下,未來的作戰籌劃可以實現幾何式增長的效能疊加。通過智能識別技術,基于大數據支持,形成對戰場態勢的實時現場掌控和精準感知判斷。將尋找突破口過程中所涉及的種種變量進行量化改造,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自主快速完成對各個預定突破口的評估反饋。采取科學建模、人與AI混合運籌等方式全面比較其中優劣得失,以數據化的可視參數為依據,大大整合戰場維度,壓縮戰場時空,輔助指揮員規劃決策,迅速找到最佳突破口。
如何打開新型突破口
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作戰手段也愈發多樣,除了傳統的火力戰外,網絡戰、算法戰等新型作戰樣式亦逐漸展露在人們面前。如何利用多種攻擊手段順利打開新型突破口是未來作戰籌劃中的重中之重,對整個作戰全局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火力突擊破敵薄弱
未來的聯合作戰是以信息技術為紐帶融合而成的高效的作戰體系,以實現作戰能量的精準釋放,產生巨大的作戰效益。然而越是精密的力量構建越需注重其內部的傳導脈絡,正如一個結構復雜的航空發動機一般,盡管能夠提供強大的推力供飛機起飛,卻往往經不住一只小鳥的撞擊,微小的損傷都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伊戰中,美軍某旅指揮所被一發迫擊炮彈意外擊中,信息系統遭到破壞,而在之后整整24小時內這支部隊都處于通聯斷絕的癱瘓狀態,直至系統修復完畢,才重新組織起相應的指揮。未來新型突破口往往蘊藏于敵力量體系薄弱環節,需要我們或用遠程精打火力進行要點破擊,或用飽和式攻擊進行重點轟擊,一旦打開缺口,便可以產生“破窗效應”式的持續優勢。
(二)信息突擊癱敵網絡
信息化戰場,戰斗體系的網絡鏈路將部隊、戰斗平臺和要素按照系統結構優化原理,實現了有效融合和疊加,進而通過鏈路協調實現了戰斗力釋放的多維度融合和非線性疊加。無論是體系融合,還是效能釋放,網絡鏈路都是最為關鍵的支撐因素。對敵網絡進行癱體攻擊,破壞敵信息傳輸鏈路,往往可以取得巨大戰果。2010年“震網”病毒對伊朗納坦茲鈾濃縮廠的破壞,更標志著網絡攻擊不再局限于虛擬世界的無形影響,其威力已經可以滲透現實,實現破壞的實體化。未來戰爭是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碰撞,這種作戰力量的高度融合在發揮巨大威力的同時,也顯示出某種意義上的“脆弱”屬性,在網絡空間打開突破口,通過網絡突破口實現對敵鏈路阻斷,往往可以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坍塌”效應,其戰略價值或許超乎想象。
(三)算法突擊制敵數據
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表現受到算法和數據的雙重制約。所謂“算法戰”,其外殼是軟件系統,核心則是數據資源的運用。從智能化作戰體系的運行過程可以看出,感知、決策、行動、評估每個環節的推進,都需要系統本身龐大的基礎數據庫和戰場實時數據支撐,可以說是通過數據來驅動作戰體系的運行。數據優勢將是取得作戰優勢的充分條件,不僅能夠放大已有優勢,發揮“倍增器”作用,還能夠彌補現有劣勢,發揮“平衡器”作用。在智能化時代,得數據者得勝利。尋找數據突破口,利用更強的算力、更快的反應、更強的優化在算法戰中取得勝利,將成為決定未來戰場勝負的關鍵。
聯合出品:科普中國 光明軍事
作者:甘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