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算法、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成熟,人工智能由弱向強發展,愈發掙脫人類控制的韁繩。一旦失控,人工智能將可能“化友為敵”走向對立面,威脅人類生存。事實上,智能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正以人們習以為常的方式,悄無聲息地準備著下一場戰爭。對此,我們應認清本質,預先防范,切莫陷入人工智能“灰犀牛”陷阱。
預置終端布勢。隨著智能技術民用化、產能規模化,智能設備大量運用于家居、交通、社交、辦公等領域,與人類生產生活深度融合,尤其是智能手機、手環幾乎人皆有之。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己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智能設備是一種高度自動的機電一體化設備,其運行并不是孤立的、被動的。在互聯網支持下,通過人機交互、機機協作、情境感知等功能,單個智能終端將與之交互的人、物和周圍環境強制地、無感地聯入網絡,實現萬物互聯、泛在云聯。但這正是最為致命的。試想一旦遭受網絡攻擊,無數智能終端將可能撕下友善的外衣,成為對手的“幫兇”。那么,我們現在毫無防范的普及智能技術的行為恰是為對手預置力量、部署態勢。智集情報奪權。情報優勢即為決策優勢,情報制權就是行動自主權。“把警戒放出去,放到敵人鼻子底下,敵人一動,我們就能知道,就有對付的辦法,就不會吃虧。”自有戰爭以來,對抗雙方就高度重視情報的獲取與利用。但受客觀條件限制,傳統情報活動始于臨戰、痕跡可被識別、技術手段單一,而智能終端構成的情報體系呈現出新的特點,給反偵察、反情報帶來了巨大挑戰。全時空滲透,非對稱偵反。智能設備遍布社會實踐各領域,能夠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方式偵搜信息,并且敵我屬性難辨,易使人們毫無戒備地與之交互,從而獲得情報偵察與反偵察的非對稱優勢。多方式感知,多屬性識別。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終端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能力不斷突破,能以多種方式感知外界信息,并以此為屬性,多特征識別周圍環境。互聯網支撐,云響應聯動。在體系支撐下,不同智能終端按需交互、自主協作、共享數據,實現情報網絡運行的涌現效應。智誘火力擊要。“兵家之有采探,猶人身之有耳目也。”自精確制導武器運用于作戰以來,因不當使用電子設備而喪命的戰例不勝枚舉。車臣頭目杜達耶夫使用衛星手機通信被俄軍精準斬首;巴勒斯坦150多名武裝分子遭到以色列定點清除,其罪魁禍首是微型顯示器。智能終端不僅是偽裝潛伏的“耳目”,隱蔽地偵搜海量情報信息,還是網絡體系支撐下的“大腦”,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分析處理信息,自主識別、定位核心軍事目標、重要軍政首腦,更是關鍵時候大喊“向我開炮”的“喉舌”,主動暴露自身位置,引導制導炸彈精確打擊,甚至在賦予“開火權”的前提下,自主決策并下達打擊指令。即便戰前加強對智能設備的管制,采取人機物理隔絕,但智能終端仍然可以通過分析原有信息,預測軍事目標活動軌跡,為快速發現、清除目標提供情報支撐。未來戰爭中,上一秒還在為你服務的無人駕駛車輛,下一秒可能就變成埋葬主人的墳墓。智控物聯癱體。當前,市場上部分智能設備存在軟件漏洞、設計缺陷等先天軟肋,給攻擊者留下了“后門”。黑客利用網絡,可實現對智能設備的遠程控制和惡意攻擊。2017年,勒索病毒爆發,僅用2天時間就造成全球150多個國家的高校、自助終端、銀行、醫院等領域受到侵害。如果一旦用于軍事目的,其后果將是毀滅性的。2010年,伊朗遭到“震網”網絡病毒攻擊,導致核工廠1700多臺離心機被毀;無獨有偶,去年伊朗又遭受電子襲擊,導致互聯網服務全面中斷1個多小時,運載火箭被迫延期發射。隨著區塊鏈、5G技術發展,物聯網必將成為覆蓋所有智能終端、網關節點的去中心化網絡,從而使“以點控點、以點控網”的互聯、互通、互操作成為可能。令人擔憂的是,智能終端廣泛分布,物聯網絡處處是弱點,難以實施有效防范。未來戰爭,對抗一方極可能將病毒隨遇植入某個終端,使其成為臨時指揮中樞,控制所有智能設備“臨陣倒戈”或“癱瘓罷工”,實現控點癱體之效。
聯合出品:科普中國 光明軍事
作者:董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