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全球PM2.5治理氨減排更有效

        《中國科學報》 2021-11-10 09:45:31

        (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研究員谷保靜聯合國際團隊,首次分析了氨氣和氮氧化物在全球PM2.5污染形成中的貢獻(N-share)及其健康效應,并結合模型分析控制氮排放來減緩PM2.5污染健康效應的路徑和成本,研究發現全球PM2.5污染治理中氨氣減排比氮氧化物減排更有效。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科學》。

        有數據顯示,全球因為氮排放帶來的PM2.5污染導致人類總生命年損失(因病早亡與預期壽命之間的差值)從1990年的1950萬生命年增加到2013年的2330萬生命年。怎樣在合理范圍內對氮排放進行有效控制呢?第一步是能準確評估氮素對空氣污染的影響。

        谷保靜團隊的研究表明,氨在PM2.5的影響力是被低估的。“過去在計算污染物的重要性時常常從質量占比的角度分析,這讓占PM2.5總質量不足10%的氨被嚴重忽視。為此,我們以化學反應的摩爾占比來重新考慮問題。通過數據模型,我們發現當氮素排放為0,不參加所有化學反應時,PM2.5會下降約40%。”研究人員說。

        同時通過計算,聯合研究團隊還做出了健康效率模型和生命損失金錢估算,首次構建了N-share指標量化全球不同國家氮排放對PM2.5健康效應的貢獻,發現全球PM2.5污染治理中氨減排比氮氧化物減排更有效而且成本更低。

        對于下一階段的控氮,谷保靜認為,在現有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基礎上,加大對氨排放的控制,對緩解PM2.5空氣污染具有重要意義。“要引導空氣治理從城市為主轉為城鄉協同。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推動種植業的規模化以促進優化施肥,這樣估計能夠減少1/3的化肥使用量和一半左右的氨排放;另一方面要在養殖場周邊配套農田,以便有機肥能直接使用于農田,避免堆積后氨排放到空氣中。”

        《科學》雜志社同期還邀請了國際氮素研究領域教授Jan Willem Erisman,以“氨如何供養以及污染這個世界”為題進行專題評論,指出現在減排氨比處理其帶來的后果成本更低。

        關鍵詞: 研究 發現 全球 PM2 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