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走出服務國家戰略的特色之路

        科技日報 2021-11-11 14:15:32

        首創“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在內蒙古、新疆、西沙島礁等地開展中試讓力學治沙成為現實。這個利用“黑科技”治沙的團隊,來自沒有沙漠的重慶,來自以架橋修路聞名的重慶交通大學。看似“不務正業”的背后,是該校力學與生態交叉創新的探索。

        近日,研究團隊帶頭人——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獲評2021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立足自身學科專業特色和科技創新基礎優勢,重慶交通大學加速學科結構優化和科研方向轉型升級,走出了推動學校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之路。

        與時俱進 學科交叉助力科研轉型升級

        “你們可能走過川藏公路,被沿途險峻絕美的風光吸引,但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們學校便因川藏公路而生。”每年開學季,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唐伯明都會在“開學第一課”給新生們講校史,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牢記肩負的責任,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甘做“鋪路石”,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需要。

        從為川藏公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到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眾多西南地區重要干線公路建設;從西南第一路——成渝高速公路,到世界上最大跨拱橋、最大跨梁橋和最大跨石拱橋等一批世界之最的橋梁隧道工程;從三峽大壩到港珠澳大橋;從長江“黃金水道”的整治通暢,到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通江達海,都有重慶交通大學的默默付出。

        在最近兩屆世界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中,該校學生連續兩次獲得一等獎,作品不僅設計精妙而且充滿美感。“我們對于學科的發展一直是與時俱進的。”唐伯明說,十幾年前學校就開始探索“交通+藝術”教學,增加學生的美學素養,希望他們參與的重大工程成為經典。

        今年2月,易志堅團隊的“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態恢復一體化技術”項目榮獲2020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這項技術是由該校研究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研究沙漠生態恢復的跨學科顛覆式創新成果,已在內蒙古、新疆、四川等省(區),以及中東和非洲國家開展2萬畝試驗示范項目。

        “近年來,學校在持續做強做大交通、土木、水運、經管等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交通+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生態環保等學科交叉、更新和科研方向轉型升級行動。”分管科研的副校長周建庭介紹,學校目前在交通+大數據智能化、大生態、新材料、先進制造、智能建造等方向形成了多支院士領銜的科技創新團隊,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逐步形成了“水陸空軌”齊全的學科專業體系。

        攻關核心技術 科技成果從追求數量轉為追求質量

        2020年3月,重慶交通大學投入2.5億元建設的占地250畝的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正式運行。該實驗室自主研發了國際領先的橋梁結構環境耦合試驗平臺、大跨拱橋建設運維綜合試驗平臺和隧道工程試驗平臺,在大跨拱橋、特長隧道領域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10項。

        該校投入2.3億元建設了300畝的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了長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試驗,處于世界內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隊,建有包括葛洲壩到三峽大壩1∶100物理模型的三峽水運新通道科研基地,攻克了三峽水利樞紐通航和船閘建設等技術難關。

        通過建設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重慶交通大學匯聚整合校內外科技創新資源,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突破一批制約西部山區交通建設、運行管理和綠色發展的技術難題,取得了山區大跨拱橋、內河生態航道、城市單軌裝備及西部內陸出海通道等領域一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成果。

        近年來,重慶交通大學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構筑科技創新平臺,推動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圍繞建設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先后提出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中緬石油管道建設、提升渝滇緬—印度洋物流通道建設等咨政建議,被中央辦公廳采納,特別是渝新歐中歐班列、南北通道倡議等成果為重慶物流降本增效、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建庭表示,“十四五”時期,重慶交通大學將主動融入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智慧交通、生態環保、傳統學科強基提質、交通裝備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交通文化藝術6個重點領域,努力在山區特大跨橋領域實現國際領先,推動科技成果由量的擴張到更加重視質的轉變,強化院士專家團隊引領帶動作用,更好地推動學校為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雍 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