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閆潔)近日,2021人工智能計算大會(AICC 2021)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2021—2022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宏觀經濟、技術成熟度、人工智能勞動供給、行業和地域四大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評估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
《報告》由國際數據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聯合發布,也是自2018年以來連續第四年發布。作為一個地區對人工智能綜合投入程度的體現,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今年首次被作為地域評估的考慮因素。
《報告》中的2021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備受關注。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杭州、深圳、南京、上海,排名六至十位的城市為蘇州、廣州、濟南、成都、合肥。
《報告》提出,城市間人工智能角逐加劇,算力基礎設施成為重要的競爭力。例如,南京落地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算力最強智能計算中心,為城市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高速通道。
《報告》顯示,2021年,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滲透度排名前五的依次為互聯網、金融、政府、電信和制造。相比2020年,金融行業人工智能應用速度加快并超過政府行業,位列第二;制造、交通和能源行業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也更加深入,分列第五、第七和第九位。
具體來說,相比去年同期,反欺詐、智能風控、智能推薦等應用場景目前逐步進入較為成熟的應用階段,覆蓋面廣,企業算力投入程度較高;包括智慧供應鏈、智能質檢、智能設備運維等在內的應用場景發展迅猛。
然而,受制于發展時間、資金投入、技術限制等原因,諸如視覺感知、新藥研發、智慧油田等場景還處于發展初期,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點,國家的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預計該趨勢在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
“人工智能帶來指數級增長的算力需求,計算產業正面臨著多元化、巨量化、生態離散化交織的趨勢與挑戰。一方面,多樣化的智能場景需要多元化的算力,巨量化的模型、數據和應用規模需要巨量的算力,算力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繼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從芯片到算力的轉化依然存在巨大鴻溝,多元算力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釋放。如何快速完成多元芯片到計算系統的創新,已經成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首席科學家王恩東在AICC 2021上表示。
他認為,要想釋放多元算力價值、促進人工智能創新,一是要重視智算系統的創新,加大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把從技術到應用的鏈條設計好,從體系結構、芯片設計、系統設計、系統軟件、開發環境等各方面形成既分工明確又協同創新的局面;二是要加快推動開放標準建設,通過統一、規范的標準,將多元化算力轉變為可調度的資源,讓算力好用、易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砒霜有望靶向精準治療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