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視頻圈粉百萬 72歲退休女教授玩轉百寶箱揭秘科學世界

        文匯報 2021-11-15 15:45:42

        科普短視頻圈粉百萬,雞蛋、晾衣架、硬幣到她手里都“有戲”——

        72歲退休女教授玩轉“百寶箱”揭秘科學世界

        ■本報記者 吳金嬌

        “一個生雞蛋和一個熟雞蛋同時掉進深海,它們會被壓扁還是碾碎?”“人造太陽1.2億攝氏度持續(xù)了101秒!這么高的溫度,不會把周圍裝置燒得渣都不剩嗎?”……有趣的話題,充滿科學含金量的實驗,近日,在短視頻平臺上,一位72歲的科普博主火了,截至目前已圈粉百萬。

        一頭灰白短發(fā),一件標志性馬甲,一副掛脖眼鏡,說話干凈利索,這位被網友稱為“科學姥姥”的博主,正是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

        在躋身“科普網紅”之前,吳於人從事科普已經16年。從2018年開始,她接觸短視頻平臺,把科普遷移到線上。“腦洞大開”的道具,妙趣橫生的演示,繪聲繪色的講解,讓她成為科普短視頻中的一股清流。

        “其實,就好像一頭撞進了大觀園里的劉姥姥,我是在科學世界里處處感到新鮮、處處感到好奇的吳姥姥。”吳於人做科普的初心是,用有趣的方式激發(fā)大眾對于科學的興趣。她總覺得,物理很有意思,只是很多學生被考“怕”了。她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帶來一些改變。

        宇宙射線長啥樣?一把掃帚讓你“秒”懂

        出現(xiàn)在短視頻中的吳於人,一頭銀發(fā),笑起來會露出兩顆虎牙。她的賬號叫“不刷題”,意思很直白:不刷題也能學好物理,探究科學世界之謎,享受科學思維的快樂。

        混沌擺永動機、斯特林熱機小模型、牛頓擺……除了這些專業(yè)的實驗小裝置、小模型,吳姥姥“百寶箱”里的“玩具”簡直五花八門——在她手里,無論是雞蛋、晾衣架還是硬幣,很多生活用品都能搖身一變,成為實驗器材,用來做力學、電學的相關實驗。

        太空中的宇宙射線長啥樣?吳姥姥右手擎起一把竹掃帚,左手從掃帚柄劃到末須端。網友一下子明白過來:它的軌跡就像掃帚一樣,從能量集中到漸漸減弱、分散。

        不久前,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不少孩子好奇,火箭到底是怎么飛上天的?為此,吳於人專門拍攝了一期視頻,通過吹氣球,讓大家了解到火箭飛天的速度來源于火箭燃燒的反作用力。然后,再利用液體氮的下噴實驗,讓小朋友們可以直觀感受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費多少燃料。

        除了結合當下熱點話題,對于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吳於人也常常用科學顛覆人們的認知。

        物理學很有意思,別讓孩子考“怕”了

        之所以能如此玩轉科普,很大程度上和吳於人的經歷有關——從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算起,她從事青少年物理科普已經第16個年頭。

        退休之前,她是同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物理演示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曾于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還是《大學物理——21世紀網絡版系列教材》《工科大學物理網絡課程》等教材的第一作者。

        在授課的過程中,吳於人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怕”物理。即便是高校物理專業(yè)的學生,也存在擅長做題但并不真正熱愛物理的情況。為什么學生畏懼物理?或許,畏難不是物理真的難,而是不夠了解;那么,學生們不了解的根源又是什么?吳於人結合教學實踐,在心里寫下答案:或許,是因為缺乏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

        在思考并求解這些教育問題時,吳於人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當時的她愛上科學似乎毫不費力,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吳於人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平常工作既神秘又繁忙,常常一個星期中只有周日的幾個鐘頭能回到家和孩子們在一起。但就是那短暫幾個鐘頭的時光,開啟了吳於人對物理和科學的向往。

        在父親的帶領下,她和弟弟一起體驗生活點滴,觀察、思考一些日常小問題。比如,煮餃子時,為什么餃子會浮起來?濕手絹貼在玻璃上,為什么不會掉下來?洗襪子時,是一股腦地放在肥皂水里洗,還是一塊塊搓洗更干凈?正是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無形之中的思維啟發(fā),成為吳於人日后取之不盡的“礦藏”,也讓她和物理結下一生的緣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后來,吳於人不僅和同濟大學的同事們一起建設物理探索實驗室,還獲得了上海市科委、教委的支持,建立了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這是上海第一家對青少年開放的大學實驗室,由吳於人擔任首任站長。她和學生志愿者們組織策劃的一系列趣味物理活動,備受青少年歡迎。

        “還是要從娃娃抓起。”吳於人告訴記者,孩子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勢,就像是一張正待涂寫的白紙,只要有良好的啟發(fā)和引導,他們就能創(chuàng)造意想不到的驚喜。

        為了視頻上新,常常和年輕人一起“連軸轉”

        吸引更多孩子參與科學實驗、激發(fā)探究精神,這是激勵吳於人堅持科普的動力之源。

        但是,要做好物理科普,絕非易事。給孩子做科普,更是難上加難。怎么把復雜的物理原理、艱澀的物理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翻譯”出來?這既需要深厚的物理知識儲備,又需要很強的語言表達和實驗演示的能力。在向年輕人“討教”后,吳於人接受了建議,闖進短視頻平臺。

        借助短視頻,神奇的實驗畫面可以呈現(xiàn)得更生動立體,還可以添加特效、圖畫、文字說明等素材,讓科學實驗看起來更加妙趣橫生。

        不過,和在學校課堂上與學生們面對面授課不同,在短視頻里講演,吳於人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快捷高效、生動有趣地傳達內容。

        一條短視頻時長雖短,但耗時不短,光拍攝就需要三四個小時,還常常需要連續(xù)拍兩三遍,再由團隊幫忙剪輯。但吳於人從不錯過創(chuàng)意策劃腳本的任何細節(jié),她不怕苦、不嫌累,常常和年輕人一起“連軸轉”。隨著一條條短視頻上線,網友反饋、留言紛至沓來,這一切都讓她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她記得,曾有一位成年網友主動聯(lián)系她,追問中學時候曾經困擾自己多年的物理難題。重新點燃許多人探究科學問題的好奇心,這讓“吳姥姥”發(fā)自內心地欣喜。

        吳於人說,之所以給自己的科普短視頻合集起名叫“科學姥姥”,是因為自己從前帶的學生,現(xiàn)在很多也有自己的孩子了,見了她總追著叫姥姥。“后來,大家都跟著這么叫,還給我起名叫‘科學姥姥’。”如今,坐擁百萬粉絲的她依舊將科普視為自己的責任。她說:“只要還有精力,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關鍵詞: 科普 短視 視頻 圈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