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 由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主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支持、多家人工智能學術機構參與的“U&AI Camp| AI for SDGs Youth Bootcamp——AI(人工智能)促進可持續發展青年創造營”決賽,近日通過線上方式舉行。
經過激烈角逐,進入決賽的14支隊伍中,中外合作的5個團隊最終分獲一、二、三等獎及“最具創新”“最佳國際協作”兩個特別獎。這5個獲獎團隊及項目分別是:一等獎項目是通過建立售賣綠色商品的電商平臺,并向客戶傳授相關的環保知識,打造可回收、可降解、可重復使用的環保產品,促進可持續發展。該團隊成員共8人,來自中國和美國。二等獎項目是通過打造一個根據食物變質日期靈活調整定價的系統,從而有效減少食物浪費。其團隊成員共8人,分別來自中國和美國。三等獎項目是打造監測老年人短期和長期健康危險系數的穿戴設備。現在的健康監測穿戴設備基本只能監測用戶短期的健康表現和風險。其產品將通過機器學習,挖掘用戶的生活習慣和行程軌跡,從而對長期健康危險系數做出評估。該團隊成員共5人,分別來自中國和加拿大。
“最具創新”獎項目為建立一個幫助盲人錄制視頻的APP,讓盲人也可以與世界分享生活點滴。該APP可自動識別并通過語音告訴使用者拍攝角度、光線和取景是否合適,并告知使用者視頻錄制中所有出現的物體。該團隊成員共兩人,來自中國和英國。 “最佳國際協作”獎項目為欠發達地區兒童建立一個教授可持續發展知識的教育平臺,平臺將運用語言識別系統自動為不同語言的視頻配上相應字幕,幫助可持續發展知識在各地區傳播。該團隊成員共9人,分別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德國和柬埔寨。
本次AI促進可持續發展青年創造營決賽開賽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出席并致辭。
楊斌校長發表視頻致辭
楊斌指出,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當前,青年正站在塑造人工智能技術未來的前沿,是促進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創造營不僅是以創造力和創新性為核心的重要活動,也是為推進人工智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集體智慧及提出解決方案的國際交流平臺。作為肩負國際責任的全球性大學,清華致力于加強“人工智能治理”議題上的國際合作,愿同各方一起,為建設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攜手努力。
白雅婷表示,很高興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優秀青年報名參與,為人工智能促進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她指出,世界正面臨著嚴峻考驗,問題亟待解決,需要加強全球合作。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術在病毒檢測和診斷、疫情追蹤以及日常監測上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然而,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也需要關注。在此背景下,UNDP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了U&AI創造營,鼓勵更多青年參與到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建設中,共同探討技術應如何更好地推動可持續發展。
薛瀾作為決賽評審團主席致辭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已經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需要各國各方一起,加強溝通與合作,在發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人工智能朝符合人類福祉的方向更好發展。他表示,該創造營為全球有志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青年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今后應繼續發揮溝通交流平臺作用,聚集全球青年領袖,助力人工智能促進可持續發展。
本次創造營共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其中80%為在校學生,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等中外高校。學員通過組隊方式,提交“AI4SDGs創新解決方案”。經過評審,共有14支隊伍的方案進入決賽,方案涵蓋如何應用人工智能促進生態保護、加強自然災害風險預測、減少食物浪費、助力性別平等、優化醫療資源分配、促進教育公平等。
據了解,在此次決賽中,評委們圍繞創新性、可行性、可持續性、社會責任、團隊協作來進行綜合打分,最終評選出各個獎項。在今年12月舉行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獲獎優勝團隊將進行展示。(趙清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