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數字棉花產業科技平臺正式啟動,該平臺依托于北京飛花科技有限公司,飛花科技由中農國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北京禾流農業科技研究院等共同發起設立,致力于成為全球數字棉花的引領者。
據悉,飛花科技還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北京禾流農業科技研究院、華中農業大學和中農國稷,歷經10多年時間開發了一套國際頂尖作物模型——未來智慧型數字棉花,幫助棉農實現輕簡化種植棉花,推動棉花數字化轉型。
“幫助棉花種植者增產提質、節本增效”是張立禎教授團隊的課題研究之一,作為數字棉花科技帶頭人、我國數字棉花“拓荒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飛花科技首席科學家張立禎教授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棉花,并經過近20年的學習、研究、投入、實踐,終于針對棉花這個最為復雜的農作物,建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物模擬模型系統和全國多生態點多年的田間試驗數據庫,并已經在新疆部分棉區開始實踐應用。
實踐表明,數字棉花模型每畝可增產10%—20%,是推動農業數字化和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利抓手。在生態農業方面,數字化技術不但可以幫助農民降低水肥投入,減少化工產品對土地的污染,也可以精準計算農作物碳匯數據,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服務。
張立禎教授表示,數字棉花作物模型將是棉花科技的第四次革命。未來棉花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動力的數字棉花的應用,不但可以大幅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減輕勞動強度,而且可以提高環保水平。
隨著單戶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種植管理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棉花的產量和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輕松種棉花,甚至如何低成本高產出,實現棉花持續穩定的增產增收,是新疆萬千種植戶在思考的難題,也是飛花科技一直在致力研究的課題。
目前,飛花科技已經實現了從數據決策到種植方案、田間管理、產業生態等環節實現了精準化、系統化、產業化的生態閉環。其中,解決方案上,實現數據聚合、決策輸出、精準指導;數字棉花模型上,基于大數據算法精準指導棉花生產,服務于棉花產業鏈的動態快速決策模型;在田間管理上,一鍵獲取種植方案,精確到天的棉花管理,精準到田的災害防治,水肥灌溉一體化,耕種管收全程智慧化;除了技術之外還構建了生態,飛花科技還推出了棉花產業指揮艙,可以整合管理服務、生產服務、交易服務,聚服務與云端,形成棉花產業生態信息網絡,為龍頭企業和政府行業管理提供服務。
飛花科技創始人高新程表示,“數字棉花模型滿滿的高科技,該技術把棉花種植從經驗型變成一個智慧型,幫助棉農明明白白種棉花,以前是靠經驗,現在是靠人工智能、是靠技術、是靠數字,即使沒有種植經驗的新生代農民,也可以利用該模型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棉花。”
“隨著棉花生產現代化的發展,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投身棉花種植,這也注定了棉花種植技術與方法必須要發生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種植勢在必行”,張立禎教授表示。
據悉,飛花科技還計劃在全國棉花種植區展開數字化服務,對全國4500萬畝棉花進行數字化改造,不斷地形成可復制的模式。目前,飛花科技還收到多個國外企業的合作意愿,各方愿意推進“未來智慧型數字棉花”項目,共同開發國際市場。(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