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云端成功舉辦

        光明網 2021-12-31 15:10:24

        12月25-31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科學中心共同承辦的第九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在云端舉辦。本屆影展以“科技致美,影像為媒”為主題,統攝“特別放映、主題交流、融媒體展映”三大板塊,深度呈現科技之美和影像之美的藝術融合,在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質、培育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本次影展也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特別策劃的“2022科學跨年系列活動”的揭幕大戲,接續“第九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的精彩活動還有:2022科學跨年之夜、北京科學中心科學時光趴、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科技冬奧宣傳月、2021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等五項活動。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打造的重要科普品牌,自2011年起已成功舉辦八屆。影展以專業性、開放性、國際性為特點,以搭建科技電影溝通與合作平臺、匯聚科技電影資源、促進國際科普交流為目標,為公眾提供參與科學、欣賞科學、理解科學的渠道,促進科技電影與科普事業的融合發展。

        “特別放映”揭幕2022科學跨年系列活動

        25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科學中心共同承辦的第九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特別放映活動在央視網云上拉開帷幕。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北京科學中心和北京電影學院的領導及科技電影界的專家代表線下出席了電影展的“特別放映”網絡直播活動。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陳維成主持活動。

        本次影展的“特別放映”環節,入選的是孫嘉翊導演的《星河一葉》。該片是反映國際著名天文學家、我國天文學重要奠基人、戰略科學家葉叔華典型事跡的紀錄電影。《星河一葉》影片充分展現了葉叔華的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和人文情懷。片中的葉叔華始終懷著對科學事業的強烈熱忱和對國家科技強盛的無限渴盼,她永不放棄、堅韌執著、攻堅克難的精神品質不斷激勵著更多科技人員登上新的科學高峰。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沈潔表示,科技電影完美的體現了科技之美和影像之美的融合,對影展活動提升首都公民科學素質、培養未來科學人才、促進對外交流合作、推動科學傳播的意義給予了高度肯定。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孔建華副局長以親身經歷,對青少時代接受的科教影片影響進行了回顧,他表示科技電影作為了解科技文化的窗口,具有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技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精神的功能。

        北京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韓方海表示,科技電影承載著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培育未來科學人才的使命。中國電影人要務實篤行,守正創新,借助高科技融媒體和大數據進行新形態、跨領域的創作。

        北京電影學院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教授在發言中表示,科技和電影的關系是造就視聽生活、藝術生活、文化生活甚至是新文明的重要兩翼。影展由中國科普工作者、電影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科技與電影的關系意義非凡,必定會給活動參與者帶來全新的感受,也會為科技與電影的相互推動產生新的啟示。今后,北京電影學院愿意為科技電影的大發展、大繁榮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產出更多有價值的科技電影學術思想與觀點。

        在科學家、藝術家交流發言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從國務院《2021到2035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的目標要求,闡述了國家科普戰略和《科普法》的意義。他強烈呼吁科技界和電影界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科技電影內容與形式上滿足貼近現代生活和時代發展的需求。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原局長、科教影視專家劉建中導演是北京電影學院1964屆的畢業生,從事了一輩子的科教電影工作。他強調了科教電影的公益性,希望行政主管部門多重視科教電影,讓科教電影走進中小學課堂,走進農村。

        著名電影導演、電影教育家謝飛導演則重點強調科學電影是電影園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種類,科教電影不能受到市場環境中的“唯票房論”及“明星制”等不良影響,應該堅持普及科學知識、教授科學方法的宗旨。

        歐洲科學電影學院院長沃爾夫岡·哈伯爾認為新媒體時代人們觀看科學紀錄片,不再是被一個只陳述事實的全知全能的人教導,觀眾可以與敘事者一起探索,講好故事的原則永遠都是必要的。他表示要經過數年準備、調研、規劃,才能讓觀眾看到精心制作的傳統科學紀錄片對科技傳播具有重要價值。

        17位專家以“科技電影的新時代新起點”為題云上交流

        12月26日-28日,第九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云交流環節正式開啟。本次云交流以“科技電影的新時代新起點”為題,來自科技電影界、科學界、影視界的專家互動探討,相互激發,闡述了擴展科技電影創作和研究視野的方向和途徑。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樊華、副教授周進、副教授李彬分別主持了“新視野:影像中的前沿科技” “新媒介:新時代科技影像的多途徑傳播”和“新美學:科學與影像深度融合的新形態”三個子議題的云端交流。

        在題為“新視野:影像中的前沿科技”的子議題探討中,跨界藝術家、電影導演、攝影師、畫家傅靖生講述了隨著攝影設備的進步科教影片的拍攝越來越精細、準確,以前很困難的拍攝,今天用家用照相機和手機就能搞定,關于科學內容的制作與傳播更容易、更廣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梁君健以本屆影展放映影片《大學》為例,通過回顧對蔡崢教授的拍攝經歷,思考了紀實影像和科學精神之間的關系,認為科教影像主要以促進大眾科學知識傳播與科學素養提升為目的,紀錄電影則更多是通過人物、情感與敘事來呈現科學精神。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在發言中認為,科學、文化和藝術在人類文明當中分別負責求真、求善和求美,在科教影視的創作中科學與感性之間矛盾的調和不應該被忽略,應讓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參與到科技類影視的基本素材建設中,增強科技工作者和影視工作者之間的互動。

        另外,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對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張志強回顧了氣候戰略中心在氣候變化談判中我國所做的宣傳工作,認為在氣候相關的科教影視作品中,應當積極展現中國國情及國家在氣候方面的戰略方針,將“雙碳”的技術創新與視聽進行有效結合,關注弱勢群體與綠色公平轉型。

        紀錄片導演周浩對他導演的紀錄片《7%》的創作經歷進行了回顧,認為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有局限,而科學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看待世界的角度與方法。科學紀錄片的創作具有高度的興趣性,應當充分發揮想象性,掌握紀錄片創作的不確定性,避免主題先行,才能實現打開觀眾認知的目的。

        中國科普作協科普文創產業專委會委員林霞從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什么三個角度闡釋了科普作品的形式、內容、趣味與藝術性表達,認為科普作品創作應當實現內容和受眾的雙向互動。

        在“新媒介:新時代科技影像的多途徑傳播”的子議題板塊,中國科普作協科影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探討了科技電影發展的可能性,梳理了電影與科技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電影從誕生開始,就和科學技術命運交織,但人文精神才是電影藝術的生命和靈魂。

        《博物》雜志編輯部主任劉瑩表示科普短視頻的制作應當立足于博物學的內容領域,邊發散邊凝聚,在多部門的合作中創造整體效果,不斷提升品牌價值,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高回報。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成蒙認為科學知識要想以各種方式“出圈”,應當從科學知識本身出發以淺入深地來表達科學魅力,用有趣的知識、有吸引力的手段來打動與吸引觀眾,從而實現科學精神的弘揚與傳播。

        此外,清博智能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李祖希提出未來科普傳播會以短視頻平臺形式為主的觀點,結合各類的長視頻以及直播的形態,以提升沉浸感、畫面感、體驗感成為科普最有效的路徑,科普短視頻及其他新媒體形式如AI等技術的影響下,傳播力也在不斷拓展與加深。

        深圳市標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長陳素平介紹了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的工作,表示氣候影視大會設立專業論壇,開展影視作品評優,公益展映,科普講座,扶持青少年氣候影視作品創作,多形式的傳播氣候變化知識和綠色低碳理念,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認識氣候變化,了解氣候變化,讓世界看到更多的中國綠色故事。

        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機動通信局高級經濟師、資深項目經理岳紅敏,機動通信局高級工程師吳時東介紹了在青藏高原無人區搭建衛星互聯網,對我國第二次青藏科考地層古生物專項進行全程記錄,完成實時互動和雙向傳播,提升了科學傳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為媒體傳播的深度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們希望通信技術能更多的參與到科普和科考的宣傳當中去,提供普遍性的通信服務同時也提供泛在性的通信服務。

        在題為“新美學:科學與影像深度融合的新形態”的子議題交流中,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里教授提出科技電影的價值功能在于探索宇宙、發現真理、造福人類、改善民生,科技電影的審美性應以善為導向,科技電影的科技性和審美性之間的關系應“文質彬彬”。

        北京墨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曾強分享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傳播的心得,通過一系列科技影像的展示,指出了基于東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價值觀的中國機器人發展與傳播之路。

        北京天文館研究員、導演宋宇瑩探討了科學影像在展現科學發展過程、引發觀眾科學興趣、弘揚科學精神中的作用。他指出,未來科普應朝著將數據可視化與虛擬技術結合的方向積極探索。

        奧斯陸大學博士研究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王侃瑜從科幻中國風出發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傳統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科技觀。她提出我們要擺脫西方話語邏輯就要尋找中國的美學價值進行科幻小說呈現,將東方思想和西方思想作為新的交融和共存。

        據悉,本次影展共有來自中國、法國、巴西、德國、希臘、荷蘭、盧森堡、奧地利、西班牙等國家的24部科技影片參加。影片包括球幕、巨幕、3D等多種科技電影類型,涉及探索月球、動物萌寵、科技達人、地球演變、神話傳說與外星生命等多種題材。

        受疫情影響,本屆影展全部為線上進行。影展得到中國科學科普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協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的支持。(永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