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③臨期食品受熱議,市場火熱勿“變質”

        光明網 2022-01-07 09:17:08

        羅云波 教授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

        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專家觀點一:合規銷售臨期食品可減少食物浪費

        食物浪費也是很熱的話題,臨期食品通常是指到達保質期,而且未超過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預包裝食品應標示產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是指,在食品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用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因此,在正確貯存條件下的臨期食品,是可以正常銷售的,其食品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且食品的品質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臨期食品是安全的,可以銷售。臨期食品與過期食品存在本質區別,食品經營者通過打折促銷的方式,將臨期食品集中銷售,在有效避免食物浪費及經濟損失的同時,也貼合了部分消費者對物美價廉商品的需求。

        專家觀點二:臨期食品市場發展速度很快,暴露出一些問題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約300億元,臨期食品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三個方面:

        1、個別無良商家受到利益驅使,篡改臨期食品的生產日期,用過期食品冒充臨期食品。

        2、部分消費者缺乏挑選臨期食品的知識和經驗,一次性購買大量臨期食品,卻無法在保質期內食用完,造成浪費。

        3、對于臨期食品的界定,怎樣界定,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臨界分級標準,政府在監管中缺乏相應的執法依據,這是存在的一些問題。

        專家觀點三:臨期食品的監管國家非常重視,在逐步加強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5月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督促企業嚴格執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保質期標識等規定,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

        2021年發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我國通過政策的監管、規范與引導,也使臨期食品的概念被更多消費者所熟知,也正在推進臨期食品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專家建議一:臨期食品應分類管理,特別標識或集中陳列

        食品經營企業應當建立良好的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等內容。對常規食品與臨期食品要做好分類,并在銷售時進行標示或集中陳列,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吃得安心。

        專家建議二:完善臨期食品管理,強化市場監管

        國家相關部門應研究并制定臨期食品的相關管理制度,對臨期食品的期限做出界定,并明確行業準入門檻和經營規范。同時,建議對臨期食品進行重點監管,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等違法行為。

        專家建議三:正規渠道購買、科學理性消費

        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時要選擇正規渠道,注意查看食品標簽,確保其在保質期內,核實貯存條件,確認包裝無破損、無脹袋、無漏氣等現象。另外,應按需購買,避免大量囤積。

        以上是三點建議,臨期食品應該說是熱的現象,希望大家能夠重視,理性的消費,能夠真正認識臨期食品。

        關鍵詞: 臨期食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