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榮院士:實現“雙碳”目標 腐蝕防護技術在行動

        光明網 2022-01-07 13:51:09

        光明網訊(記者 張夢凡)10月21日,以“開放發展與企業創新”為主題的2021年“科創中國”企業創新大家談第四期活動在青島舉行,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與青島市科協聯合承辦。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分享了腐蝕防護技術與“雙碳”目標實現的研究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

        要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做工作:

        碳排放對人類到底有什么影響?

        侯保榮表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1%的時候,對人體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我們空氣當中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但是超過這個濃度的時候就會影響我們人體的身體健康。當達到1%的時候,人體可能會氣悶、頭暈,超過5%的時候會感到氣喘、頭疼,超過10%的時候使人神智不清、停止呼吸,超過30%的時候直接致死。

        二氧化碳具有保溫的作用,所以二氧化碳增多會逐漸使地球的表面溫度上升。21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將升高1.5-4.5,由室溫效應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也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兩極海洋的冰塊也將全部熔化。同時溫室效應還會導致極端氣候,甚至影響到人的安全。

        如何應對二氧化碳帶來的危害?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最高峰值。達到峰值以后進入逐步下降。現在我們二氧化碳排放還是處于上升階段,到2030年就不再上升了,達到峰值,這時候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往下走,這是我們國家提出來的目標。

        碳中和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具體來講,二氧化碳排放量跟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自然界當中碳的量不再增加,增加的量也要用其它的因素來進行吸收,進行中和。

        碳達峰是一個手段,碳中和是我們的目的。現在我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是在逐年增加,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增加。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前提所在,只有實現碳達峰才能實現碳中和,碳的排放量不再增加,慢慢才能達到碳中和。碳達峰的實現影響碳中和實現的時間和難度,達到的時間越早實現碳中和的壓力就越小。自然界當中二氧化碳的排出基本上是跟二氧化碳的吸收為零的時候對人體是非常有利的。

        腐蝕防護跟碳達峰、碳中和到底有什么關系?

        我們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橋梁、隧道、碼頭等,90%以上的材料是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建成的,90%以上,包括青島的跨海大橋,包括我們港務局的一些碼頭、平臺,要么鋼結構,要么混凝土。混凝土也會發生腐蝕,并且腐蝕很厲害也很可怕,因為混凝土的防腐比鋼結構的防腐難點更多,所以在日照做了40萬平方米的腐蝕防護工作。混凝土掉了,鋼筋露出來了,這樣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安全就會受到影響。一個柱子幾十米,但是調查結果發現不修不行,所以需要解決鋼筋和混凝土的腐蝕。

        我國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國家,同時還是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對混凝土、水泥等材料需求量數以億噸計,每生產1噸水泥排放二氧化碳約1噸。如果說少生產行不行?我們防腐工作做得好了就可以少生產水泥。2020年,我們國家水泥生產排放二氧化碳量是12.3億噸,都是由生產水泥所造成的。只有水泥使用時間長了,水泥銷量少了,很明顯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出。水泥行業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這個數字很大。

        只有防腐工作做好了,延長水泥的壽命,才能減少我們國家碳排放量,為我們國家更早在2030年達到碳達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作出貢獻。

        關鍵詞: 碳中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