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未來科學藝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以“元宇宙景觀下·科技與人的共生關系”為主題,邀請國內優秀科學家與藝術家,展望數字經濟銜接下的未來社會生態,共同尋求人類社會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顧振清表示:“新冠疫情促使人們的生活場景從線下更多轉移到線上,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算法、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一條可能改變人們生活環境的內化道路在2021年引爆科技圈,那就是‘元宇宙’。本次活動邀請生命科學、天文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以及眾多當代藝術家,圍繞‘元宇宙景觀下·科技與人的共生關系’展開跨界對話,希望以此激發科學與藝術思維的碰撞,為數字時代的社會生態與經濟生態發展方向給予一定啟發。”
科學與藝術是人類創造性地把握世界的兩種方式,在人類發展史上,科學發現、方法和知識等經常會對藝術產生影響,而藝術手段、方法也會通過在科學中的應用對科學產生影響。元宇宙的科技與人類共生關系是怎樣的?在數字經濟的銜接下,未來人類將處于一個怎樣的世界?“元宇宙”將會如何改變當下的社會生態與經濟生態?
未來論壇青年理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表示:“如今的文化信息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與生物DNA序列的選擇與競爭很類似,只不過發生在人類的意識文化共同體里面,例如我們每天接收著爆炸式的信息內容,一些網絡熱詞、文學作品或者思想觀念被大量傳遞到我們的大腦中,在人類的大腦和意識中不斷競爭,最具有傳播力的信息內容才會被保留下來。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發展,社會形態朝向數字化+虛擬現實的方向發展是很自然的。”他認為,數字化發展趨勢毋庸置疑,但距離實現理想化的“元宇宙”,在科技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也許需要10年以上的探索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繆曉春表示:“科學和藝術的創造力其實是一種殊途同歸,我們不需要將其分開來看待。”在他看來,藝術家的創造力源于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科學家其實也是一樣的。并且,從某種程度來講,很多科學家的創造力還源自對國家利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一種更為震撼人心的驅動力。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陳姝宇表示:“‘元宇宙’的數字內容創造有兩種形式,首先是傳統的形式,捕捉已有的物理世界的物體,使用三維掃描儀,或者藝術家手工建造三維模型;另一種是對虛擬數字內容進行創作,創作真實世界之外的內容,創作的內容可以是虛擬角色,也可以是物體。傳統形式的數字化重建成本較高,目前我們正在探索低成本的創作與重建技術,例如通過視頻拍攝,重建數字化的虛擬物體,為現實與虛擬世界搭建橋梁。”
在對話環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高峰對“元宇宙”未來的應用體驗非常期待:“比如我們想與齊白石一起畫畫,與李白一起把酒言歡,這些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通過‘元宇宙’或許可以體驗一回‘穿越’的感覺。”
鈦媒體集團合伙人李非凡表示,數字經濟下一輪浪潮將基于區塊鏈的頂層網絡邏輯產生人機交互的變化,使真正的數字經濟獲得迸發。與此同時,“元宇宙”必須基于現實世界來構建穩定的價值基礎,沒有分布式通證,區塊鏈生態將很難有出路。“盡管目前大廠正在打造‘元宇宙’,但由于‘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屬性,真正起到關鍵作用、貢獻代碼、貢獻藝術創造的,是一個個互聯網技術人員。相信‘元宇宙’時代,也是年輕一代的紅利期。”(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重慶7萬個5G基站“建用并舉”
下一篇:韋布空間望遠鏡“展翼”“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