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項目,研發出減阻面料、吸能緩震材料、高彈防切割面料、微納米纖維保暖絮片、導濕快干的吸濕發熱纖維海綿等,使我國冬奧健兒的“戰衣”實現了提速、防護、保暖和美觀等功能需求。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冬奧“戰衣”也依次亮相。繼北京服裝學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項目(以下簡稱冬季比賽服裝項目)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后,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也正式對外發布。
冬奧健兒穿著的“戰衣”是冬奧賽場上一道流動的風景線。無論是在冰面上翩翩起舞,還是在雪道上飛速疾馳,冬奧賽服不僅要在功能上保障這些不同場景的需求,還要在外觀上展現韻味和美感,而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減阻、緩震、發熱 新材料打造完美冬奧“戰衣”
讓冬奧健兒穿上我國自主研發的“戰衣”馳騁冰雪賽場,是“科技冬奧”的重點任務之一。相關研發團隊如在“快、護、暖、美”的研發理念下,用材料“黑科技”打造完美冬奧“戰衣”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冬季比賽服裝項目總負責人、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說,冬奧賽服要實現競速類項目服裝、防護材料及裝備、耐低溫保障材料及技巧類項目服裝4類產品創新。“為提升運動員的競技速度,競速類項目服裝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減阻。”
“對于運動員來說,0.01秒就可能決定比賽勝負。”劉莉表示,針對競速類項目比賽服的綜合減阻問題,冬季比賽服裝項目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搜集和測試了150多種面料的基礎性能,最終自主研發出減阻面料,設計出減阻結構,并為每一位運動員量身定制出“戰衣”。
冬奧比賽中的高山滑雪、短道速滑等項目,運動員要以每小時130公里至140公里的高速滑行,在這種高速狀態下完成穿越旗門或其他比賽規定動作時,肩部、大腿、肋下的軟組織極易受傷。劉莉表示,為在保全速度的同時,利用服裝性能避免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受傷,他們為不同項目設計了個性化解決方案。團隊設計的高山滑雪訓練防護服,擁有采用新型柱狀陣列式抗沖擊結構和新型吸能緩震材料制成的墊片、護片、背夾等護具,可減少高山滑雪運動員穿越旗門時的抽打傷害。在短道速滑比賽服上,團隊使用新型的高彈防切割面料,將單向防切割升級為雙向,在保持彈性的基礎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給運動員提供了全方位的防護。
除了防護,保暖也是冬奧賽服的重要需求。2021年1月6日,崇禮訓練基地達到196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溫度——零下32攝氏度,體感溫度低會嚴重影響運動員訓練。為了解決這一痛點,劉莉團隊在服裝保暖性能方面持續發力,研發出具有縱向變密度結構的微納米纖維保暖絮片、導濕快干的吸濕發熱纖維海綿等新材料,提升了纖維保暖率。他們還將加熱膜和線植入訓練服裝中,通過主動加熱技術保障穿著人員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下可持續訓練8小時以上。
聚熱棉聯袂防水絨 冬奧制服既有風度也有溫度
北京冬奧會比賽期間,不光運動員的“戰衣”備受矚目,賽場上的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及志愿者的制服也是一道風景線。
輕便保暖、美觀舒適,是冬奧制服研發的題中之義。安踏體育奧運事業部總經理謝春龍介紹,為了應對冬季里復雜多樣的工作環境,幫助所有參與者御寒保暖,安踏自主研發出兩大面料科技——熾熱科技和防水透濕科技,實現了冬奧制服在輕薄和保暖兩大性能上的最優解。
熾熱科技使用了擁有中國專利技術的新型保暖材料聚熱棉,通過鎖住熱量,有效防止人體熱量流失,實現冬奧制服在嚴寒環境中的超強保暖性。通過獨特立體復合型結構設計,聚熱棉擁有了光蓄熱性能,熱量流失阻隔效果提升約20%,能夠瞬間升溫和持久蓄熱。
另外,防水透濕科技采用的防水超級鵝絨則附著納米級保護層,使得大朵鵝絨的蓬松度相較普通羽絨提升了約30%,讓服裝更輕量化,在受壓后也能夠迅速恢復蓬態,而且納米級保護層能讓服裝有效拒水防潮、穩定高效保暖。
此外,冬奧制服內里使用了熱反射類型面料,通過反射人體自身長波段熱量,輔助升溫保暖,有效維護整套制服穩定的熱態內循環。(記者 何 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