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小年就是年。
青海省東部河湟兩岸,鄉村的年貨大集上,人群熙攘,買賣興隆。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逐漸提高,農村消費市場也呈現持續旺盛的勢頭,春節前,記者走進鄉村,從濃郁的鄉間煙火氣中,感受人們對新生活的新期盼,領略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鏡頭一:趕起年貨大集過新年
紅燈籠、紅春聯、時令水果、新衣鞋帽……把這個充滿鄉愁的民俗大集裝扮得喜氣洋洋。
1月24日,記者來到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三合村,雖在寒冬臘月里,廣場上卻是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我需要一副春聯,幫我挑一副寓意好點的詞,還要一個燈籠。”“好好,稍等一下,我給他裝好了就給你拿。”經營戶招呼著前來買對聯的顧客,忙得不亦樂乎。
為了能有個好一點的位置,大多數經營戶都是一大早就趕來的,按照三合鎮城管所工作人員指定的位置支起貨架,擺起了琳瑯滿目的商品,蔬菜、水果、干果、服裝和各類飾品也一應俱全。
“瓜子花生糖果!”“雞腿雞翅蝦!”“來來來,看一看嘗一嘗!”不同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大喇叭里,喜慶的新年音樂響得起勁,過年的氛圍感十足,不一會,就吸引了許多群眾前來趕集,籌備購置年貨。
“你看我們村里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想要啥都能買到,現在像這種年貨大集更是擺到了家門口,我們購買年貨就更方便了,東西質量又好品類又全,啥都有。”正在趕集的三合村村民仲雄民雙手提著滿滿的年貨說:“這幾年,環境優美的村子吸引了很多游客過來游玩,我們家里開辦農家樂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手里有錢了,就想多買些年貨家人團聚紅紅火火過大年。”
在如今這個不愁吃穿的時代,趕集成為了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儀式感”,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對趕集更是一種寄托和情懷。可以看到,在集市上不管是來采購的群眾還是忙碌的經營戶,個個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大家在熱鬧的氛圍中期待著新年的到來。
鏡頭二:“小農戶”精準鏈接“大市場”
一邊傳統年貨大集熱火朝天,一邊年貨銷售的新花樣、新體驗則為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新春感受,也為鄉親們帶來農產品銷售的新通道,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的助力。
小年一過,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電商服務中心的呂桑吉四郎更忙了,他正拿著手機四處聯系客戶,然后聯系工人,忙著發貨,一天下來,發往全國各地13多噸中藥材冬葵和羌活,銷售額高達37.1萬元。
臨近年底,呂桑吉四郎想抓住大家購置年貨的時機,把更多互助的農副產品和青稞酒銷往全國。一根網線連城鄉,班彥新村依托電商把優勢資源與全國大市場對接。“呂桑吉四郎自己通過收購村鎮以及縣上的特色農副產品,再在手機上直播帶貨,讓全國各地的網友都能購買到互助的年貨,像青稞酒、洋芋粉條,不僅帶動了村里的消費,還讓村民增加了更多收入。”五十鎮黨委副書記李瑋介紹。
前幾年,呂桑吉四郎一直在村里務農,通過手機了解到了電商,當時村里剛好有發展電商的打算,2019年年底開始,呂桑吉四郎就步入了電商的行業,通過鄉鎮和縣上的扶持,他自己單打獨斗在2021年就達到凈收入31萬元。
電商拓寬鄉親們的增收路。呂桑吉四郎表示,在加入電商服務站點后,自己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今后要積極搭乘電商發展的快車,在鼓起自己腰包的同時,也要幫助本村村民致富。
鏡頭三:新年貨里的新希望
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幸福村是從信息閉塞的大山深處搬遷到黃河岸邊川水地區的新村。隨著新村基礎設施的全部完善,以前祖祖輩輩住在山上的村民們不但過上了和城里一樣的生活,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們不再局限于吃飽穿暖,而是追求更具品質的生活。
1月25日,記者走進村民韓哈克木家中,一輛越野車停放在門口,整潔的小院里種著花花草草,二層小洋樓裝修精美,家具家電設備齊全,衣架上掛著嶄新干凈的衣服,桌上擺放著芒果、火龍果、西瓜等各式各樣的南方水果和飲料。
韓哈克木告訴記者,這些高檔水果都是和村民們在手機上購買的。原來,電商已經入駐村子一年多了,村民們只用提前一天在手機上下好單,第二天一早電商就會將貨品放在村里的小賣鋪,大家就可以直接過去提貨。
“東西便宜又新鮮,還有很多見都沒見過的商品,像這些熱帶水果我們以前都沒吃過,也不用跑到四公里以外的集鎮去采購了,鎮上說不定都沒有這么好的東西,現在這種方便又有品質的生活實話好啊!”韓哈克木感嘆道。像幸福村這樣入駐的電商現在已經覆蓋了全鄉鎮的各個村莊。
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記者看到,在河湟谷地,農村交通、物流、通信等消費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和電子商務不斷向農村延伸覆蓋,使農村消費環境持續優化,消費潛力持續釋放,也蘊含著農民在鄉村振興路上新的期待與憧憬。(作者:羅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