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萍鄉1月31日消息(記者胡斐 通訊員彭建麗)“中國好人”藍翔走家串戶為村民拍攝拜年視頻,江西省最美家庭、鄉中心小學周瑛平老師度過了從業十六年來最忙碌的寒假假期,國家一級書法師趙煥福準備了書法掛歷贈送鄉里鄉親……喜迎壬寅虎年春節,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濃濃的“年味”中交織著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讓人沉醉其中。
“雙藍”傳佳話
“謝謝藍總,每年都記得我們這些環衛工人。”“謝謝藍總,總是記掛著我們這些孤苦老人。”連日來,兩位“藍總”同時走訪慰問不同困難群體的故事,在雞冠山鄉四十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脛而走、傳為佳話。
慰問敬老院老人的“藍總”叫藍貴,是雞冠山鄉鄉賢、縣人大代表,他給40位老人每人都送上新春禮物;慰問環衛工人的“藍總”叫藍垂武,是縣政協委員、雞冠山鄉的超市老板,他給318名一線環衛工人送上購物卡。
慰問環衛工人現場(央廣網 盧立根 攝)
雞冠山鄉有13個行政村,193個村民小組,32000多人口。近年來,在雞冠山產業振興、美麗富裕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先后涌現了豆田農博園、恢柳桑蠶養殖、蘆下村豐水梨種植、羽全鴣兔養殖等產業項目,涌現了黃世界、林潔、易志根、孫超、藍貴、藍垂武等先富能人。
每年春節前后,該鄉都會組織以“聚鄉情、搭橋梁、謀發展”等為主題的鄉賢活動,有組織地帶領回家過年的鄉賢們感受家鄉變化,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而這些鄉賢們,每次回來都會主動想事、找事做,希望能為家鄉發展、鄉親富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喜聯孕新風
“出閣荊楚愿效鴛鴦雙比翼,移居漢江魚水合歡共天長”“賓客滿堂慶于歸,愧無妝奩贈愛好”“嫁女欣逢大好日,送親恰遇吉祥時”……
1月28日,雞冠山鄉圳上村村委會大廳里,會議桌上、地板上、走廊里,100多副紅底黑字的春聯整齊有序擺放,該村農民書法家劉輝甫正在為村民撰寫春聯,其中三副嫁女的對聯夾在中間尤為醒目,這是劉輝甫為該村村民專門撰寫的嫁女對聯。
劉輝甫為村民撰寫春聯(央廣網發 盧立根 攝)
“每年春節,我們這辦喜事的都很多,不少在外務工,趁春節回家舉行婚宴。以前辦婚宴時,村民們津津樂道彩禮嫁妝、酒席排場等內容,這幾年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新事新辦,以答謝宴、公益、旅游等儀式記錄這一重要時刻。”劉輝甫是村里的文化名人,自2006年退休以來,他已經連續15年為村民無償撰寫春聯。
劉輝甫在悉心鉆研書法、熱心公益活動的退休生活中,收獲了活到老學到老的喜悅,以及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的成就感。對雞冠山鄉這些年的文明、文化進程,他感受最為深刻:“現在找我寫個性化婚聯、春聯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幾天已經寫了好幾戶了……”
孝義優選忠
“這是黃芽白瘦肉餡,這是榨菜肉末餡……”寒冷的冬雨間隙中,豆田村神浮塘幸福屋場中心廣場邊,白墻青瓦的小別墅前紅燈籠高掛,“光榮之家”“文明家庭”的牌匾在門柱上熠熠生輝,退伍軍人周德根一家人正在火爐邊烤火、包餃子。
周德根兒媳婦、孫女正在包餃子(央廣網發 盧立根 攝)
“我們家每到過年都特別熱鬧,兒女們都會領著孫兒孫女回來。”周德根退伍雖然已經四十多年了,但在他身上依然有著深深的軍人烙印。
多年來,周德根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是豆田村有名的能人巧匠。在他這里,村民之間沒有化解不了的糾紛,解決不了的難題。在他和鄉親們的攜手努力下,豆田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西省文明村莊等榮譽。
“今年我們家可能團圓不了,小女兒在安徽一家醫院工作,現在疫情形勢趨緊,她說不能回來了。”看到來了客人,周德根老伴放下手中正在包著的餃子,起身張羅果點。說起不能回家的小女兒,眼中閃過一絲掛念:“不過我能理解,我更為她感到驕傲,希望她安心工作、保護好自己,更希望疫情能早日過去,家家戶戶都能團團圓圓過大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