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證明翼龍以古鱈魚為“主糧”

        中國科學報 2022-02-21 16:26:05

        與食團共同保存的兩件中國鯤鵬翼龍化石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蔣順興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對中國鯤鵬翼龍的兩件標本,特別是與翼龍共同保存的團狀聚合體開展研究,確認其是在翼龍中首次報道的食團。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研究人員推測鯤鵬翼龍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 B輯》關于中國古生物的專輯上。

        食團是食肉動物在進食后把不能消化的東西積存在消化道里形成小團后吐出的丸狀物。兩件鯤鵬翼龍標本分別為成年和幼年標本,體形相差約一倍,兩個團狀聚合體的大小比例與翼龍體形的大小比例相當。研究者通過對大的聚合體寬度與另一件成年鯤鵬翼龍腰帶寬度的比較,發現聚合體寬度大于腰帶寬度,顯然不可能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而較為可信的糞便粗細遠小于腰帶寬度。另一方面,兩個聚合體中的食物殘留主要是相對完整的魚類硬鱗,這與比較可靠的翼龍糞便中發現的數量極多的破碎細小結構完全不同。基于這兩點,研究人員排除了這兩個聚合體是糞便的可能性,考慮其形狀,最可能為翼龍的食團。

        結合已經報道的唯一翼龍胃石的化石證據,研究者推測翼龍也可能具有分化的肌胃和腺胃,而這一現象在主龍類中較為普遍,這一研究也支持了主龍類的胃普遍分化為肌胃和腺胃的假說。而較為原始的真雙型齒翼龍能夠將硬鱗咬碎成十分細小的結構,說明其可能通過糞便,而不是食團將硬鱗排出體外,所以,雖然吐出食團在主龍類中有很多報道,但是這一行為更可能是在主龍類中多次演化出現的。

        為了了解鯤鵬翼龍的食性,研究者將兩件食團中的鱗片與同一層位中僅有的一種古鱈類全身各部位的鱗片進行了比較,發現較小食團中的鱗片與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大小的古鱈類(全長約17厘米)相應位置的大小、形狀十分相似,而較大食團中的鱗片比較小的鱗片大了約3倍,推測其中的鱗片來自于一條遠大于常見大小的古鱈類。

        而最近同一批研究者關于鯤鵬翼龍個體發育的研究發現,在幼年個體中,牙齒的絕對大小已經和成年個體完全一致了,也暗示了幼年個體很可能具有類似成年個體的食性和捕食能力。這進一步證明了鯤鵬翼龍從幼年到成年都以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與其他研究者關于翼龍隨著個體發育食性可能發生改變的觀點不一致。(記者崔雪芹)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8/rstb.2021.0043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