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首兒所通過超聲造影技術診斷巨結腸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2-02-25 18:22:16

        近日,首都兒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兒)外科、超聲科合作,在國內率先將超聲腔內造影技術應于先天性巨結腸患兒的初步診斷。該項技術為北京市屬醫院科研培育項目課題,成果在國際影像學頂級期刊《歐洲放射學》雜志上發表。

        患兒青青(化名)6個月,因長期腹脹便秘在外地就醫,醫生建議做鋇劑灌腸造影。但家長對做鋇餐的痛苦和造影輻射損傷有顧慮,多方打聽,得知首兒所可以通過超聲腔內造影技術明確診斷,立即赴京求醫。

        “孩子便秘時間比較長,而且很頑固,確實有必要進一步評估是不是先天性巨結腸。”普通(新生兒)外科副主任醫師李頎解釋,超聲腔內造影技術不使用造影劑,而是用生理鹽水充盈結腸腸腔,不僅避免了造影劑排出延遲造成的鋇劑潴留,而且克服了傳統超聲因腸氣干擾造成的在胃腸道疾病診斷方面的不足,可以用于結腸炎性、息肉、腫瘤等病變以及先天性巨結腸的初步診斷。此外,檢查不需要禁食禁水、鎮靜,沒有輻射損傷,無明顯不良反應。

        整個檢查用時20分鐘,證實了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經過直腸活檢后,青青在普通(新生兒)外科順利接受了根治手術,術后恢復良好。

        先天性巨結腸是常見的消化道先天性畸形,發病率約1/5000。病因是由于遠端腸管黏膜下和肌間神經叢神經節細胞缺失,導致腸管痙攣梗阻,從而引起腹脹、便秘等癥狀。一旦診斷應采用手術治療,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甚至引起危及生命的并發癥。需要注意的是,先天性巨結腸與功能性便秘的癥狀相近,需要家長給予關注,完善檢查明確診斷。

        記者 孫樂琪 通訊員 池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