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2月28日電 題:四川鄉村飛回“歸巢燕”:小康路上跑出“加速度”
作者 岳依桐 粟秋雯
認真觀察著每一株葡萄藤的生長情況,不時用剪刀仔細修剪……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的博視家庭農場中,今年34歲的劉沈廳雙手粗糙,鞋上、褲腿上沾滿黃泥,臉上卻掛著欣喜的笑容。“春雨貴如油。”這位“新農人”如是說。
碩士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的劉沈廳本已留校任教。2014年,他的家鄉彭山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被廣闊鄉村的發展機遇所吸引,劉沈廳于2017年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用家中所有積蓄承包了130畝地,踏上返鄉創業之路。目前,劉沈廳經營著兩家家庭農場,土地規模達到220畝左右,年收益約200萬元。
在農莊忙碌的何婷婷。 王磊 攝
實際上,隨著鄉村振興進程不斷推進,四川各地鄉村飛回了越來越多“歸巢燕”,這些曾經走出村莊的年輕人選擇返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成為帶動鄉村在小康路上跑出“加速度”的一支新興力量。
正在田間勞作的劉沈廳。 王磊 攝
在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的“千禾農莊”家庭咖啡館內,今年30歲的何婷婷正忙著為游客制作香醇的意式拿鐵。2015年,長期在外打工而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何婷婷回到家鄉,將自家于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漂亮小樓改建成一家咖啡館,每年有10余萬元收入。“我們都希望看到村子變得越來越好,大家都在為此努力。”
與何婷婷一樣,曾在外奔波多年的“80后”村民關勇也于2018年返鄉創業,成為一名咖啡館老板。“以前在外地工作,心中始終牽掛著家鄉,現在鄉村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我既能陪伴家人,也能發展事業,兩全其美。”關勇笑道,回鄉后,自家收入每年都在增長,“大家都過得越來越好。”
何婷婷正準備為顧客準備咖啡。 王磊 攝
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堅定前行的高槐村,如今已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咖啡村”,除了咖啡以外,文創、山地越野、民宿、手工等多種業態也在此生根。高槐村村支書陳波介紹,村莊于2016年整村脫貧,2021年村人均收入已增長至26500元。
陳波告訴記者,僅2018年以來,高槐村就迎回11名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村莊的發展越來越生機勃勃。“這些年輕人曾經在外打拼,見過世面,回村后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方式,對于鄉村振興有非常明顯的推動作用。”
正在制作咖啡的關勇。 王磊 攝
除了廣袤鄉村的發展機遇外,政府的支持也是促使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的原因。以四川為例,早在2018年,當地就出臺了《促進返鄉下鄉創業二十二條措施》,通過搭建返鄉創業平臺、按照規定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一次性創業補貼等舉措,提供推動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下鄉創業向縱深發展。據四川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2021年四川共有1.8萬名脫貧人口成功創業。
與此同時,對于飛回鄉村的“歸巢燕”而言,除了抓住機遇實現個人發展外,他們也正積極從“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勇擔起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責任。
在店里忙碌的關勇。 王磊 攝
劉沈廳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回鄉5年來,他不斷沉淀、深耕農業,不僅從最初的“門外漢”成長為中級農技師,還先后指導或發明3項涉農國家專利,其中,他自創的簡易滴灌系統已在四川地區超過5000畝土地上應用;他還發起成立彭山區果業商會,通過搭建彭山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服務會員800余名……
“要想走得快,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一群人走。”劉沈廳堅定道,鄉村哺育了自己,自己也想盡最大努力反哺鄉村。“希望通過我們這些返鄉創業年輕人的努力,能夠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