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星辰大海,腳步永不停歇。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召開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1年)》發布會上,展示了2021年中國航天的最新成就,并披露了2022年中國航天事業的“任務清單”,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和新計劃催人奮進。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2021年,中國航天在太空寫下“中國式浪漫”,全年發射首次突破50次,長征運載火箭實現400次發射新跨越。在載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測、應用衛星、科學和技術試驗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與此同時,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衛星應用體系,產生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2022年,中國航天接力開啟“超級模式”,全年載人航天工程實施6次發射任務、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全面建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開展首飛……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鐫刻中國航天發展新的時代標高。
航天發射活動再創歷史新高,我國多個重大航天工程進展順利
2021年,中國航天發射活動繼續刷新紀錄。全年共執行55次發射任務,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發射115個航天器,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再創新高,達到191.19噸,同比增長85.5%。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48次發射任務,全部取得成功,發射次數居世界宇航企業第一。
年度內,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實現連續75次成功發射,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和不同類型載荷的能力,運載能力、可靠性、成功率邁入世界前列。
運載火箭的推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填補了中國高軌運載能力5.5噸至7噸的空白,具備零傾角軌道衛星、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測等任務的發射能力。
此外,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也取得全面突破:500噸級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全工況半系統試車成功,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首臺工程樣機研制成功,上面級25噸級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首臺推力室擠壓試驗圓滿完成……這些研制中的各型發動機,綜合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未來可滿足重大航天任務的動力需求。
上天入地,各顯神通。助推器、整流罩帶傘降落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攻破了整流罩再入大氣層過程結構解體難題,首次實現中國運載火箭整流罩帶傘降落,為后續達成整流罩落區精確控制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幅提升了落區安全性。
在航天器研制活動方面,全年研制發射航天器數量居世界第二。在載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測、應用衛星、科學和技術試驗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基本完成。年度內5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其中,天和核心艙于去年4月底成功發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開展。空間站首批航天員乘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個月在軌進駐并安全返回。目前,第二批航天員乘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進駐,開展為期6個月的長期駐留。
——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繞、著、巡”。中國的這一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實現三星組網。天通一號03星成功發射,與在軌的天通一號01星、02星組網,構建起中國首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實現了對亞太區域的覆蓋。
——天鏈一號05星成功發射。該星與在軌的天鏈衛星全球組網運行,標志著第一代數據中繼系列衛星圓滿收官。天鏈衛星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有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的國家,為載人航天系統、中低軌航天器、運載火箭等提供了天基測控和數據中繼服務。
——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成功發射。風云三號E星的發射運行,填補了全球晨昏時段大氣探測信息的空白,實現了全球觀測資料的100%覆蓋,有效提高和改進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及時效。成功發射的風云四號B星,可見光分辨率達到250米,居全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分辨率首位,是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顆業務星。
——海洋二號D星成功發射。該星與海洋二號B星、C星在軌組網運行,標志著中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建成,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體系。
——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羲和號的應用,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了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空白,提高了人類在太陽物理領域研究能力。此外,羲和號首次在軌應用磁浮技術,開展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平臺首次在軌飛行試驗。
——廣目地球科學衛星成功發射。該星成為全國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能在人為活動強烈區域開展能源消耗、人居格局、近海海岸環境的精細探測,為表征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可持續發展指標上提供數據支持。
此外,2021年中國商業衛星研制機構數量繼續增長,商業航天基本形成主要產業鏈布局。航天東方紅、深圳東方紅、中科院微小衛星、長光衛星、天儀研究院、埃依斯航天、時空道宇等公司共研制發射了36顆商業衛星,其應用領域不斷延伸,已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空間科學等各個方面。
構建起較完善的衛星應用體系,讓航天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民生,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建設
通信廣播服務方面:中星9B衛星針對4K、8K高清、超高清視頻節目傳輸設計了高功率合成專用轉發器,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大型活動或體育賽事提供了高質量直播、轉播和傳輸服務。同時,中國通信衛星還為海內外用戶提供了安全、高效、跨地域的通信連接服務。中國首次低軌寬帶衛星與5G專網融合試驗的相關技術,能夠應用于極地科考、深海遠海、遠洋勘測探測等場景,提供寬帶無線通信保障。
國土資源服務方面:中國遙感衛星技術深度服務于國土資源管理業務,應用范圍、規模、深度持續擴展,實現對中國陸地國土2米級分辨率季度、亞米級分辨率年度約90%的有效覆蓋,并具備1∶1萬航天立體測繪和高光譜探測能力,已成為測繪地理信息、空間規劃、地質勘探、監督執法等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和常規信息保障。衛星數據共享共用形成規模,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了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
海洋資源服務方面:中國發展了海洋水色、海洋動力、海洋監測衛星系列,海洋觀測衛星組網業務化運行能力基本形成。海洋遙感數據應用不斷豐富,在海洋防災減災、預警預報、環境監測與保護、漁業捕撈等諸多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
氣象觀測服務方面:中國氣象衛星經過50余年發展,先后成功發射19顆風云氣象衛星。目前,有8顆氣象衛星在軌工作,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具備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
交通運輸服務方面:在公路運輸領域,北斗系統助力提升智慧交通,超700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安裝使用北斗系統,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在水路運輸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天津、日照等地綜合運用北斗系統、5G通信等技術手段,建成自動化碼頭,實現厘米級精度操作,促進了港口智慧化轉型。在民航領域,中國機隊接入高速互聯網,為推動民航客機聯網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在智能交通方面,應用“北斗+5G+”技術,使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突破。北京冬奧會首鋼園智能車聯自動駕駛綜合運用北斗、5G、AI等技術,可滿足車輛0.1米級的連續高精度定位需求,實現首鋼園的自動小巴車自動駕駛、自動泊車等,并實現無人接駁擺渡、無人零售、無人配送等10大業務場景的示范運營。
應急管理服務方面:中國航天在自然災害和應急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中國陸地觀測衛星針對國內外141起自然災害及重大應急事件,安排遙感衛星應急成像3677次,共享應急數據38571景。中國已建成北斗綜合減災救災應用系統,實現全國應急救援一張圖有效動態遠程監控,按“部、省、市(縣)”三級平臺部署,已在全國10多個省開展規?;ㄔO應用,推廣北斗終端超過4.5萬臺。
另外,中國航天在生態環境服務、農業生產服務、教育培訓服務、電力行業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優異成績。
2022年,空間站重大任務有序推進、運載火箭將創造多個“首次”,中國航天將續寫新的輝煌
2022年,中國宇航發射和研制工作繼續開啟“超級模式”、在高位運行。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呈現出3大特點:
——發射和飛行試驗次數持續保持高位。計劃安排5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140余個航天器。
——重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影響巨大。建造空間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全年載人航天工程實施6次發射任務,全面建成以天和核心艙為控制中心,問天、夢天實驗艙為主要實驗平臺,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將實現首次6個航天器組合飛行,首次航天員駐留達6個月,首次2個乘組航天員同時在軌。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以及多型商業運載火箭將開展首飛。
此外,還將發射多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科研衛星和業務衛星,滿足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草原、應急救災、氣象、廣播電視等各個領域用戶的應用需求,全年發射計劃中還包括北京三號B星、鐘子號衛星星座03組衛星等多次商業發射任務。
——研制任務持續保持高強度、技術攻關難度大。2022年,重點開展以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器等為代表的多個型號研制工作,推動衛星應用積極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打造“航天+信息化+”產業形態,加快建設高軌衛星互聯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民商一體的衛星遙感綜合運營服務體系,北斗應用向系統集成和增值服務延伸。
面對艱巨繁重的研制任務和科技攻關,中國航天人將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增強歷史自信,勇擔歷史重任,開啟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發展的新征程,推動中國人探索太空行穩致遠,續寫新篇章。
張 艷 本報記者 安普忠 王凌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