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科技廳成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旨在以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為主體,與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和輻射帶動能力的鄉村企業(合作社)“一對一”結合,以實用技術成果集成轉化及產業化為目標,建立鄉村產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
科技力量缺乏、科技管理力量薄弱,如何整合科研力量,最大限度發揮科技特派員的輻射帶動作用?青海啟動“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制度,為支撐鄉村特色產業差異化、多元化發展謀求答案。
2月23日,2022年青海省科技工作會議上,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蘇海紅宣布啟動青海省首批“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此舉旨在充分發揮人才在青海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互聯網+團隊協作、長期駐點、相互促進、全產業鏈條等方式,推動科技與需求的全方位耦合,讓更多成熟、實用的農牧業技術成果在一線轉化推廣,將科技創新的強大動能播撒到田間地頭。
科特派扛起高原扶貧“大旗”
從育種到推廣,開辟羊肚菌種植新高地。在青海省科技廳的組織下,一批批科技特派員走向田間地頭,扛起產業扶貧的“大旗”。青海大學食用菌團隊負責人、青海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青海省科技特派員灑威,在青海傳播羊肚菌種植技術,讓羊肚菌產業從無到有,他也成為帶領鄉親以羊肚菌實現致富的專家能人。
如今,灑威帶領的青海大學食用菌研究團隊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種植難題,團隊以高原氣候與羊肚菌生長發育環境要素的需求適配為重點,持續開展栽培技術體系優化,成功在青海省部分地區實現了設施兩季栽培。在此基礎上,團隊積極探索和開發羊肚菌工廠化立體栽培技術,并獲得成效。
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陶北村地處城鄉結合部。為讓黃瓜“長壽”,西寧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科技特派員胡小朋天天“泡”在地里,舉辦田間培訓班集中指導,挨家挨戶逐個“問診”,從怎么施農藥、怎么進行濕度管理等為農戶開出詳細“方子”。3個月后,黃色的花朵在溫室大棚綻放,水嫩的黃瓜掛滿了枝頭。多年來,胡小朋引進了眾多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高的蔬菜新品種示范推廣,并指導農牧民使用先進農業科技新成果。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農村科技處處長王潔淵介紹,青海省是2002年科技部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份之一。目前,青海省科技特派員總數約1500人,其中“三區”科技特派員1000人,信息科技特派員500人。
新制度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青海在貫徹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過程中,也凸顯出不少問題。據王潔淵介紹,青海是全國無科技特派員專項經費的省份之一。同時,農牧業科研人員總量嚴重不足,技術強、善管理、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此外,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全省農牧業科研人員中90%以上集中在東部地區。而青南地區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集中區,專業技術人員極度匱乏,加之地域遼闊,服務半徑大,道路交通條件不好,服務時間、服務質量都難以保障。”王潔淵說。
為此,青海省科技廳針對實際情況,整合省、市(州)、縣科研力量,成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旨在以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為主體,與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和輻射帶動能力,并能提供相應工作、生活等便利條件的鄉村企業(合作社)“一對一”結合,以實用技術成果集成轉化及產業化為目標,建立鄉村產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
根據《青海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專項行動計劃》安排,青海省科技廳將優先在具備條件的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試點建設。在完成相關績效考核要求后,工作站可升級為“科技小院”。到2025年,青海省將建成“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小院”50個以上,打造鄉村特色產業振興示范企業(合作社)50個以上,實現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規劃,青海“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將大力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圍繞農牧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支持鼓勵“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小院”專家團隊帶技術、帶成果、帶項目、帶管理,并通過成果轉讓等方式領辦、協辦企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大力推進電商等“互聯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營造一起干、一起賺、一起擔的創新創業環境。
這一極富青海特色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制度,將探索新時代科技創新要素與鄉村產業“零距離”對接,切實打造鄉村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科技特派員們更將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智囊”和科技創新創業的排頭兵、先遣隊。
記者 張 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