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鯤二號”背后 青年軍逐夢星河

        中國青年報 2022-03-31 09:50:28

        3月29日下午,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天鯤二號”衛星由我國首型固體捆綁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發射入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就在前不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顆衛星“天鯤一號”迎來5周歲生日。“天鯤一號”拓展了我國小型低軌通用衛星平臺型譜。而“天鯤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則標志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衛星研制能力的日趨成熟,向著既定的探索目標穩步前行。

        技術指標要求高,新技術、新產品多,是“天鯤二號”衛星突出的特點和優勢,也是項目團隊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點。

        “天鯤二號”衛星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2歲,35周歲以下成員占比近九成。他們沒有雙休日是常態,加班到凌晨是常態,方案迭代優化再優化也是常態。

        為了確保飛行可靠性,這個年輕的團隊在300多個日夜里進行了150多類項目的測試,覆蓋了衛星在軌全生命周期的各項試驗動作,為衛星后續的在軌飛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天鯤二號”衛星項目總指揮袁偉告訴記者,進入太空新時代,小衛星以重量體積小、功能密度高、能以更低成本完成多項復雜空間任務的優勢,在科研、國防、民用商業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天鯤二號’衛星是該領域又一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創新性成果,能夠滿足空間科學探測、在軌服務、新技術驗證等多樣化復雜任務的功能需求,有效提升小衛星空間多任務適應能力。”袁偉說。

        據他介紹,“天鯤二號”衛星繼承了“天鯤一號”衛星高功能密度的特點,同時具有更低成本、更小型化的特點。衛星尺寸很小,整體質量不到90公斤。

        “小小的‘身軀’,卻是當之無愧的‘多面手’,能完成以往300到500公斤傳統衛星干的活兒。”衛星項目總師陳總說。

        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團隊在技術方面進行了創新與突破:攻克了新型姿軌控算法、多功能柔性包覆材料、計算光學成像等多項關鍵技術,其中多功能包覆材料屬于國內首創。秉承著“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理念,團隊堅持創新思維和科學方法,為了驗證材料可靠性,開展全尺寸實物試驗,通過近50次的反復測試與優化,達到了試驗要求。

        袁偉認為,“天鯤二號”衛星的成功不僅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積累了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衛星研制經驗,還培養鍛煉了一批具備實戰經驗的航天隊伍。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為了避免因隔離耽誤項目進度,團隊成員選擇乘坐汽車往返于相距1000多公里的試驗兩地,經過十幾個小時抵達后便爭分奪秒開展試驗,隨后又馬不停蹄返回。僅9人的隊伍,北京-西安-渭南三地協同,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雖然任務很重,但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攻克難關的成就感,讓人很感動!”團隊成員夏開心說。

        團隊在成立之初,便成立臨時黨支部和黨員突擊隊,結合當下年輕人學歷高、思想活躍的特點,利用組織生活、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種形式,學習科學家精神、航天精神。從立項申請到總體設計,從載荷研制到衛星運行,無不傾注團隊的心血,無處不見他們揮灑汗水的身影,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的科學家精神早已成為他們的“團魂”。

        “我們有信心,從一個成功走向下一個成功,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迎接我們空間領域的鯤鵬之變。”袁偉說。探索星河,馭夢而行,這些仰望星空的空間人,秉承初心,正用行動探索著中國的星河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通訊員 陳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