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2022)舉行

        光明網 2022-04-26 18:42:31

        近日,由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承辦的第五屆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2022)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線下主會場設在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300余位專家學者通過騰訊會議參與主題交流研討。論壇開閉幕式由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長江經濟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傳清主持。

        在大會報告第一階段,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曾剛、南昌大學教授劉耀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鄧宏兵、重慶交通大學教授黃承鋒、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張學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振宇等6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區域合作、城市協同等話題各抒己見。

        曾剛指出,基于協同發展能力評價結果,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呈整體上升趨勢,同時表現出都市圈協同發展能力高度分化、不同流域空間集聚效應表現迥異、城市間空間異質性明顯等特征。

        劉耀彬通過構建“綠色資本—綠色增長—綠色福利—高質量發展”研究框架,認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在空間上呈現出顯著“倒U型”曲線關系。他表示,區域協調效應與技術進步效應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影響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

        基于創新環境與高技術產業創新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測度,鄧宏兵指出,長江經濟帶高技術產業與創新生態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呈持續上升趨勢,推動創新環境與高技術產業協調發展,須統籌區域差異、優化空間格局,加快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規范技術市場、創新交易方式,要注重資本積累、吸收、利用,加快營造高質量發展環境。

        黃承鋒介紹,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碳排放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交通領域碳排放強度近年呈現逐年遞減趨勢。

        張學良認為,應進一步強化區域板塊合作,全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更高質量發展。比如,從成渝“雙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上海大都市圈“雙圈合作”,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新發展格局下暢通雙循環的主動脈。

        葉振宇認為,央地應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施綠色長江、數字長江、開放長江、幸福長江、文化長江等專項行動,建立沿江省市高標準協同發展體系,形成更大合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在大會報告第二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云南大學教授文傳浩、湖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秦尊文、湖南大學教授李琳、南通大學教授成長春、蘇州大學教授段進軍、安徽大學教授胡艷等7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經濟帶城市功能、產業協同等話題交流分享。

        陸大道認為,城市群發展的核心是提升其組織效能和競爭力,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要求金融服務的統一合作、全國性世界性物流的統一協調、大型交通樞紐交通干線的合作、主要產業層面技術和原材料的合作等。

        文傳浩指出,三峽地區是長江流域“生態屏障”、生態系統“穩定器”,呈現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地理等“六維一體”的獨特性,推進“長江三峽國家公園”建設正當其時。

        秦尊文從謀篇布局、總體定位、空間格局、重點任務、實施機制等方面,系統梳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異同。

        李琳提出,推動湖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多舉措破瓶頸,增強“滯后型縣域”自我發展能力,著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進民生福祉、巧借外力培育新的增長極。

        成長春提出,推進長三角協作共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應深入推進產業分工協作,在長三角區域內實現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布局,探索集群與集群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段進軍認為,推動長三角制造業發展,要超越傳統舊制造的規模化、標準化、同質化的發展思維,梳理差異化、小眾化和個性化的思維;超越傳統舊制造的單純制造思維,樹立制造、研發、與市場融合的思維等。

        胡艷表示,以協同發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應加快構建“一核引領,多極輻射,協調聯動”的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空間格局,探索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的保障機制。

        本屆論壇由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教育部長江教育創新帶“長江流域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方向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合作體、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長江經濟帶專業委員會、中國經濟信息網等單位共同協辦。

        據悉,“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由武漢大學和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共同發起,現已舉辦五屆。(鄧明亮)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