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4月29日消息(記者鄭楚豫 通訊員劉敏 程守勤)近日,被譽為中國人“吃飯指南”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時隔6年后再次更新。相對于2016版,新一版由六條“核心推薦”改為八條“膳食準則”,對5個方面推薦攝入量進行調整,并首次提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為何會有這樣的調整,央廣網記者找到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金暉,請他為我們解讀一日三餐如何吃才能更健康營養。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時隔6年后再次更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六條“核心推薦”改為八條“膳食準則”推薦更加細化
據介紹,2016版膳食指南“六條核心推薦”升級為2022版“八條膳食準則”,新版膳食指南提煉出來平衡膳食八準則: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會烹會選,會看標簽;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金暉主任介紹,新版指南中“推薦”到“準則”,力度加強了,膳食指南的可信度更高,每一條的推薦更加細化。比對上一版,“會烹會選,會看標簽;公筷分餐,杜絕浪費”為新增內容。“會烹會選,會看標簽”更加強調要認識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對于預包裝食品,要會讀營養標簽。營養標簽可以讓你買到更有價值的食物。“公筷分餐,杜絕浪費”則是推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堅持公筷公勺、分餐或份餐等衛生措施,避免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首次提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更加適合中國人
新版指南同時借助最新的文獻證據、中國居民的現狀分析、與其他國家膳食指南對比,最終給出了適合中國人群的新的推薦及膳食模式,創造了一個新概念“東方健康膳食模式”。
據了解,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營養調查和慢性病的調查中發現,以蘇浙滬為代表的江南地區和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的飲食模式,被認為是較為健康的飲食模式代表。主要的特點是清淡少鹽、食物多樣、蔬菜水果奶蛋豐富,尤其是水產品攝入比較多,對大多數人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小小數字變化大大健康學問
此外,記者發現和2016年膳食指南相比,“膳食寶塔”各類食物的推薦攝入量有所微調,但是調整背后,隱藏大大的健康學問,更加有利于身體健康的保持與疾病的預防。
“限鹽”繼續升級,由原來6克下降到5克。奶及奶制品推薦攝入量由300克提高到300到500克。上一版中將動物性食物分為畜禽肉40-75克、水產品40-75克、蛋類40-50克,而新版調整為動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產品,每天一個雞蛋。谷薯類的推薦量由原來的250-400克,調整為谷類200-300克,其中含薯類50-100克和全谷物雜豆50-150克。將谷薯類細分,并作推薦攝入量指導。倡導足量飲水,每天飲水1500-1700毫升,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飲水量1700毫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