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我國航天科技高質量發展。勇闖祖國航天事業科創主戰場,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晨信公司人工智能團隊的帶頭人,曹揚已經在航天人工智能戰略研究與預研技術研究領域扎根七年。
七年來,她敢做“探路者”,先行一步跨入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從零起步開啟了公司航天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奮斗之路。她愿做“拓路人”,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的需要,超前規劃、自主研發航天人工智能技術支撐平臺等一系列航天智能化技術和應用,助力指揮信息系統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5年,人工智能剛剛涌起新潮。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航天三江晨信公司前瞻性地決定轉型,以人工智能為方向開辟新的業務布局。曹揚臨危受命,成為了公司探索前沿技術的“排頭兵”。
“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航天特定領域,在當時還是新賽道,我們對它的發展前景懷有足夠的信心,但同樣也面臨著不同聲音,困難很多。”在起步階段,曹揚走過很多彎路。最初,團隊試圖與市場上的頂流技術團隊進行合作,但由于數據樣本不匹配、算法存在特異性等問題,遲遲無法建設出符合航天應用需求的構架平臺。
“針對航天特定場景、特定目標,外圍技術團隊如果對航天領域沒有深刻的理解,很難準確地踩中需求點”,曹揚很快意識到,眼前的技術“鴻溝”,光靠外力填補是不夠的,還是要自己“鋪路”,自主研發一套適用可支撐人工智能技術的云上協同平臺,平臺圍繞指揮功能,規劃建設起覆蓋航天領域的數字化模型場景。“有了這些特定的應用場景,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發、適配技術?!?/p>
然而,這條路幾乎沒有經驗可尋。為了構建完善的場景模型,曹揚帶領團隊深入到軟、硬件產品研發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除了搜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團隊還利用傳統的仿真技術以及動畫技術創建新的場景模型。
曹揚介紹,一個場景可以衍生出多種模型算法,“像大樹一樣開枝散葉”,經過大量的科研積累,截至目前,團隊積攢的模型數據可以以幾個TB來計算,約50個場景模型已經落地應用到項目中。
路趟順了,2017年以后,曹揚帶領團隊進入小步快跑的階段。
“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革新,我們對它的探索和追求永遠要與時俱進”,對于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曹揚搜集大量的資料,認真學習,加深理解,與其他技術部門開展專題討論,吃透技術難點、痛點。對項目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她力求追根溯源,要求整個團隊對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進行嚴格把控,對細節的要求不是追求100%完美,而是要達到120%的水準。
在項目上,曹揚和團隊提出了“先人半步”發展思路,“結合國家戰略與行業趨勢,超前在人工智能領域完成預研任務和創新工作。”
在某項目論證過程中,團隊成員基于原有經驗,認為該任務可照搬成熟做法,曹揚提出不同意見,她翻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組織會議研討,她經常第一時間回復大家遇到的問題,從未拖延,對每一個細節認真核對,并且在項目中主動思考,先人一步,謀劃周全。曹揚突破固有經驗,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提出全新優化版的規劃論證方案,推動該任務順利通過認證,在激烈的競爭中競標獲勝。
她還承擔了30余項智能預先研究、演示驗證等任務,潛心鉆研突破智能感知認知、智能在線決策、智能規劃、智能技術基礎支撐平臺等技術,提出具象化新一代系統形態,研發系列化智能原型產品,對智能技術在指揮信息系統領域的加速落地做出突出貢獻。
同時,曹揚以裝備需求為牽引,積極參與各類產品智能化中長期發展規劃論證,以產品能力提升為牽引,提出產品智能化發展設想與分階段形態,助力指揮信息系統“十四五”跨越式發展。
“未來的技術發展要靠團隊一起完成,單打獨斗肯定是不行的。”人才建設是曹揚帶隊伍的一項法寶,十余人的團隊大多都是90后,其中有一半的人是跟著她艱苦創業成長起來的。
一批批畢業生進入項目團隊,曹揚抓緊一切零敲碎打的時間,抓住一切與專家、學者、用戶交流的機會,帶領團隊走出象牙塔和格子間,開拓視野,研究當下最前沿的技術。對待業務雷厲風行的曹揚,對待同事卻有溫柔細膩的一面,尤其是那些剛剛進入航天系統工作的年輕人,曹揚總是細心觀察他們身上的優勢與弱點,手把手帶他們做課題,結合實際工作給出一些具體意見,讓大家在較短的工作時間內就取得一些實質性的成績,對于調動航天青年的工作熱情非常關鍵。她手下的年輕人總是能夠以令人驚喜的速度,盡快掌握到工作要領,高效優質地完成好工作任務,成為獨擋一面的業務骨干。
曹揚所帶領的人工智能團隊攻下一個個科研難關和壁壘,獲得集團公司優秀創新團隊、航天三江優秀創新團隊等榮譽稱號。團隊中多人獲得集團公司青年崗位能手、航天三江青年創新型拔尖后備人才、航天三江創先爭優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
“我們的發展目標不止面向2025年,爭取朝著2030年甚者2050年的方向努力,實現對國家戰略規劃和服務的長久支撐。”曹揚說,“到那時,回首再看時間長河中自己付出的一份努力,一定倍感自豪。”她也期待著,到那時,團隊的航天青年已經成長為國家棟梁。(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