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如何看待“活起來的非遺”?專家這樣說

        央廣網 2022-06-12 05:50:55

        央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黃玉玲)為慶祝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10日,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182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系列活動及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活動,帶動社會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展覽現場(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 攝)

        非物質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是“非物質”屬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文化遺產可以分為三大類:文獻遺產、文物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是“非物質”屬性。非物質性,是非遺區別于文獻和文物的最大特點。它沒有物質載體,而是人自身所承載的文化觀念、文化技能與文化成果。通過這些觀念與技能,我們的祖先書寫了文獻、制造了文物,更創造出了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等豐富璀璨的非物質文化成果。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廖永霞告訴央廣網記者,非遺的載體是人,是人身上所傳承的“活態”文化遺產。通過口耳相承,將一代又一代的智慧與記憶傳給我們。我們希望更多的非遺文化通過“活態”的影像記憶保存下來。

        (資料圖片)

        我國的非遺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記者了解到,自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中國非遺保護工作進入全新的時代。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我國設立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一詞家喻戶曉,非遺保護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的9種保護方法,其中“立檔”指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持續的記錄,并將記錄成果有序保存。

        為便于更多公眾參與此次活動,國家圖書館于6月10日在國家圖書館官網非遺傳承人記錄成果線上展示專區,發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成果紀錄片。廖永霞表示,為了搶救和記錄傳承人的記憶和技藝,我們對傳承人進行口述訪談,實踐記錄、傳承教學記錄,并收集其相關文獻,為每一位傳承人構建專題資源庫。

        記者獲悉,今年展映的115部紀錄片均為2015年以來,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驗收完成的8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優秀成果,涉及題材和主體對象豐富多樣、拍攝創意和技術手段新穎特別,其中20部為首次發布。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展覽現場(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 攝)

        記錄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意義

        2015年4月,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原文化部印發《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的通知》并下發了搶救性記錄規范工作規范,記錄工作全面啟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實施。

        進入21世紀,非遺的記錄方式也從傳統的文字記錄發展到了影音圖文相結合的多媒體記錄。對非遺的記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基礎工作,不只能為非遺研究提供證據支持,更能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資源保障。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認為,傳承人記錄工作中,傳承人的核心不在于記錄自身的生平,而在于其自身的記憶、智慧和所掌握的非遺技能。沒有人就沒有非遺。非遺價值都體現在傳承人本身,對他們智慧和技能的記錄就是非常好的非遺保護和進一步傳播傳承的重要手段,這才是核心的核心、根本的根本。

        關鍵詞: 如何看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