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印太司令部網站2022年5月17日的報道稱,同年5月12日,隸屬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獨立”級瀕海戰斗艦“蒙哥馬利”號(舷號:LCS 8)開展了一次打擊陸上目標的概念驗證演習。在此次演習中,“蒙哥馬利”號瀕海戰斗艦在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的超視距引導下,向位于數海里外的陸基靶標發射了三枚AGM-114L“長弓地獄火”導彈,并將其精準摧毀。
(資料圖片)
美國海軍“獨立”級瀕海戰斗艦,是美國海軍“瀕海戰斗艦”計劃(即:LCS計劃,該計劃是美國海軍在上世紀90年代開展的“SC-21水面戰斗艦艇”計劃的一部分)的其中一個產物,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設計,計劃建造19艘,目前在役為13艘。“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首艦“獨立”號(舷號:LCS 2)于2006年1月19日開工建造,2008年4月26日下水,2010年1月16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2021年7月29日正式退役,此艦曾隸屬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母港位于圣地亞哥。而此次進行打擊陸上目標概念驗證演習的“蒙哥馬利”號,是“獨立”級瀕海戰斗艦的四號艦,該艦于2013年6月25日開工,2014年8月6日下水,2016年9月1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母港同樣位于圣地亞哥。
與大多數水面艦艇相比,“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采用了較為特殊的三體艦型設計,是一款鋁合金復合型高性能三體艦,擁有吃水淺、航速高等特點。同時,“獨立”級瀕海戰斗艦由于使用了模塊化艦體結構,且應用了開放式架構的作戰系統,因此,可以很方便的根據不同任務需要,配備不同的任務包,包括水面戰任務包、反水雷任務包以及反潛任務包,而每個任務包里都各自配備有不同的裝備,包括相應的武器等。此外,由于“獨立”級瀕海戰斗艦應用了大量的艦艇隱身技術,因此,擁有十分優良的低可探測性。
在基本的性能與配置方面,“獨立”級瀕海戰斗艦艦長128.5米,艦高38.5米,艦體最寬處31.6米,吃水4.6米,滿載排水量約3200噸,艦上人員編制為40人(含11名軍官),配備兩臺LM 2500燃氣輪機(總功率59005馬力),兩臺MTU-20V-8000柴油機(總功率25748馬力),并裝備了四臺153SII噴水推進器,最大航速可達50節以上,14節航速時航程可達3500海里。在不配備任何任務包的情況下,“獨立”級瀕海戰斗艦上主要武器為一門Mk110型57毫米艦炮、一套十一聯裝“海拉姆”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和四挺12.7毫米重機槍等。標配的船電設備包括:一座 G/H波段的AN/SPS-77型3D對空對海搜索雷達、一座I波段“Brigemaster”導航雷達以及一座“海星”Safire III火控雷達等。同時,“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還配備有四個ALEX誘餌發射裝置與一套ES-3601電子對抗系統。其艦載綜合作戰管理系統由諾格公司研發,且裝備有“海星”Safire III EOS武器控制系統。此外,“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還設置有兩個艦載直升機機庫和一個艦載直升機起降甲板,單艦可攜帶兩架MH-60R/S“海鷹”艦載直升機或一架MH-60R/S“海鷹”艦載直升機和三架MQ-8B/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甚至,還具備攜帶一架CH-53系列重型運輸直升機的能力。
由于“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配備的水面戰任務包里裝備的不同武器模塊本身具備有對陸地目標的打擊能力,因此美國海軍并沒有給“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配備專門用于對陸打擊作戰的任務包。
從“獨立”級瀕海戰斗艦當下使用的水面戰任務包而言,其裝備的艦炮任務模塊里除了已隨艦標配的一門Mk110型57毫米艦炮外,還包括兩門Mk46型30毫米艦炮。配備的反艦導彈模塊主要使用的是NSM導彈和AGM-114L“長弓地獄火”導彈。而“獨立”級瀕海戰斗艦水面戰任務包中,航空模塊里的裝備便是其所搭載的MH-60R/S“海鷹”艦載直升機和MQ-8B/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
這其中,艦炮任務模塊里的Mk110型57毫米艦炮最大射程17千米,最大射速240發/分鐘;Mk46型30毫米艦炮最大射程4千米,最大射速200發/分鐘。反艦導彈模塊里當前主要配備的NSM導彈和AGM-114L“長弓地獄火”導彈都屬于具備全天候使用和“射后不管”能力的多用途導彈,既可以打擊水面目標,也可以打擊陸地目標。其中,NSM導彈是一款亞音速隱身多用途反艦巡航導彈,最大飛行速度0.9馬赫,使用“低-低-低”彈道飛行時的最大射程為185.2千米,并配備有智能化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其在“獨立”級瀕海戰斗艦上使用時,是通過艦上配備的兩座四聯裝箱式傾斜導彈發射裝置發射,單個發射箱內可攜帶一枚NSM導彈,每艘“獨立”級瀕海戰斗艦一次可最多攜帶八枚。AGM-114L“長弓地獄火”導彈,采用毫米波雷達導引頭,在“獨立”級瀕海戰斗艦上使用時,是通過艦上配備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進行發射,射程最遠為7千米,每艘“獨立”級瀕海戰斗艦一次可最多攜帶二十四枚。航空模塊里的MH-60R/S“海鷹”艦載直升機的航程可達453.74千米,最大飛行速度約333千米/小時;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的航程可達203.72千米,最大飛行速度約157千米/小時;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的航程可達277.8千米,最大飛行速度約250千米/小時,而以上這幾款有人/無人駕駛直升機,在“獨立”級瀕海戰斗艦實施對陸作戰行動時,除可以用于對敵方陸地目標實施偵察,并引導“獨立”級瀕海戰斗艦對這些目標發動攻擊外,自身也可攜帶諸如多用途空地導彈、70毫米航空火箭彈等在內的機載武器,對陸地目標實施打擊。
綜上所述,單艘“獨立”級瀕海戰斗艦實際上是擁有遠中近三層的對陸打擊能力,其在對付遠距離陸上目標時,可以使用其攜帶的MH-60R/S“海鷹”艦載直升機或MQ-8B/C無人駕駛直升機;在對付中遠/中距離的陸上目標時,可以使用配備的NSM導彈;而當需要對付近距離的陸上目標,或對陸上目標實施近距離抵近射擊時,則可以使用艦上配備的Mk110型57毫米艦炮、Mk46型30毫米艦炮以及AGM-114L“長弓地獄火”導彈。
對于“獨立”級瀕海戰斗艦而言,其擁有吃水淺、航速高、隱身性好等特點,故而可較為容易的抵進敵國近海,對敵國的陸上目標發起突然打擊,所使用的武器(特別配備的艦載導彈),也具有較高的命中精度,因此,對靠近海岸線的敵國陸上目標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不過,由于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一些潛在對手國)早已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岸防體系,并裝備了許多性能優異的反隱身雷達、遠程岸艦導彈等岸防裝備,因而,“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雖擁有較好的隱身性能和較大的對陸打擊覆蓋范圍,也未必就能十分安全的在敵國近海對靠近海岸線附近的敵國陸上目標發動攻擊。同時,“獨立”級瀕海戰斗艦當下在對陸打擊作戰中使用的炮彈、導彈等彈藥,實際都存在著戰斗部威力較小的弊端,即便當中威力較大的NSM導彈,其配備的戰斗部重量也只有約227千克重(實際裝藥約120千克),因此,面對一些經過加固的陸上目標,無法進行有效的摧毀。且“獨立”級瀕海戰斗艦對陸打擊覆蓋范圍最遠也只是到了近500公里的水平,如此,對于敵國內陸的縱深目標,也無法做到有效打擊。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作者:淵亭科技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