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消息!【央廣采風 數看浙江】海洋垃圾變“寶貝”?“漁省心”+海洋云倉為海洋生態保駕護航

        央廣網 2022-07-23 22:29:45

        央廣網臺州7月23日消息(記者 尚天宇 通訊員 張弘)汽車配件、行李箱、皮包、沖鋒衣……各式各樣的塑料制品掛了滿滿一墻,這些都是海洋垃圾回收后多次加工而成的最終成品。7月20日,記者走進臺州市椒江區中心漁港,一袋袋“圓形顆粒”整整齊齊地堆放在中心漁港海洋云倉數據運營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再生聚酯切片,在這里,它們又被叫做“中國海洋塑料”。


        (相關資料圖)

        海洋垃圾回收后多次加工而成的最終成品展示(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記者了解到,通過高值利用評審認證后的海洋塑料因其綠色環保的屬性,被國際上很多可持續發展項目廣泛采用,對一些國際知名制造業品牌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相比于傳統的塑料,海洋塑料的成本更高,價格也更昂貴。

        塑料價格翻了倍 海洋垃圾變“寶貝”

        “普通塑料瓶的市場回收價格是三分錢一個,但是收集來的海洋垃圾塑料瓶,我們會給到漁民三毛錢一個的回收價格。”海洋云倉研發團隊相關負責人陳鵬拿著海洋塑料制成的手機殼介紹說,目前國內的海洋塑料高值利用在國際上還屬于一片空白,海洋塑料的價值還沒有真正被挖掘出來。

        海洋云倉研發團隊相關負責人陳鵬正在介紹海洋塑料(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為了鼓勵漁民收集海洋垃圾,保護藍色的海洋家園,海洋云倉研發團隊還在沿海區域建立“小藍之家”,招募當地漁民加入收集海洋垃圾的行列,并通過“小藍之家”的硬件設備對塑料瓶、廢棄漁網、水桶等海洋垃圾塑料可以進行預處理,方便統一的集納與運輸。目前,臺州市的“小藍之家”數量已達到30個,大大提高了海洋垃圾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海洋塑料的回收效率變高了,但是如何區分普通塑料和海洋塑料、如何溯源海洋塑料又成了問題。

        浙江移動臺州分公司政企客戶部行業總監朱健介紹海洋塑料溯源(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借助移動5G、物聯網、云技術、區塊鏈等技術,海洋云倉實現了對海洋塑料的溯源。”浙江移動臺州分公司政企客戶部行業總監朱健介紹,一方面,海洋垃圾需要扔到特定的海洋云倉垃圾收集箱內,收集箱附近部署的5GVR相機會對沿海500米進行動態監控、實時回傳,自動識別垃圾是否為海洋垃圾。另一方面,海洋云倉也為相關工作人員配備錄像設備,實現海洋垃圾回收全流程溯源。

        記者注意到,在海洋塑料制成的最終成品上,都有一個小小的二維碼。記者現場掃描二維碼看到,該海洋塑料產品的收集人員、收集區域、收集時間等溯源信息一目了然,頁面簡潔明了。

        掃描產品二維碼出現的海洋塑料溯源頁面(央廣網發 記者截圖)

        得益于海洋云倉標準化的回收處置體系和全流程監管體系,海洋塑料標準化回收與全流程追溯兩大難題得到了解決,“中國海洋塑料”也通過了國際權威的高值利用評審認證,海洋垃圾塑料真正變成了“寶貝”。

        由治轉防、化治為防“漁省心”+海洋云倉護航海洋生態

        “從海洋環境污染的特殊性來看,保護海洋環境相較于陸地其他環境更難,海洋環境的修復更是難上加難。海洋治理不僅要治更要防,海洋污染的防范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臺州市椒江區農業農村與水利局副局長王林宏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

        臺州市椒江區農業農村與水利局副局長王林宏介紹“漁省心”應用平臺(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由治轉防,化治為防,這正是“漁省心”應用平臺著眼解決的問題。據悉,“漁省心”應用平臺是臺州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臺州市椒江區政府聯合中國移動臺州分公司等共同開發的數字化改革項目。

        在“漁省心”應用平臺的智慧大屏上,各項船舶管理數據清清楚楚。記者看到,截至7月20日11時,臺州市環保管理港口數量共17座,監管產廢漁船共4219艘,海洋云倉數量共39臺。同時,漁業安全管理、供應鏈服務、金融服務等各項數據指標也清晰地展現在大屏上。

        王林宏介紹,目前該應用平臺已打通港航、海事、生態、交通等7個部門數據壁壘,在船舶污染物申報、接收、運輸、處置各關鍵節點生成可視化“電子五聯單”,實現部門間污染應急聯動響應、污染排放聯動執法和污染處置聯動反饋。

        同時,“漁省心”應用平臺還建立“三色碼”生態保護信用評價機制,實現了對每艘船舶的智慧管理。如果船舶三個月以上未上交油污廢水至海洋云倉,“漁省心”應用平臺就會對此船舶賦黃碼、紅碼,從而影響船舶的評分、補助、信貸等環節。

        位于臺州市椒江區中心漁港的海洋云倉(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治理海洋環境,恢復海洋生物資源,提高漁民經濟效益,海洋治理所帶來的改變也將持續凸顯。依托“漁省心”數字化改革應用平臺、海洋云倉,發展藍色循環經濟,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浙江在護航海洋生態、共筑生態共富上走出了一條數字化改革的新路子。

        監制:夏倩

        策劃:姜頔

        文字:尚天宇

        攝影:尚天宇

        校對:程欣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