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萬物生長,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里正在播種著新的希望。在中國單體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建設地,農牧民按照億利工程專家的指導種植四翅濱藜,杭錦旗億利東方學校也傳來了普高錄取率蟬聯全旗第一的好消息。上世紀八十年代,庫布其沙漠曾是一片沒有道路、沒有電路、沒有教育、沒有活路的“死亡之海”。經過30多年市場化治沙,庫布其沙漠變成了生態經濟綠洲。庫布其沙區綠色產業讓農牧民們由害怕沙漠、逃離沙漠,轉變為億利治沙民工聯隊長、沙漠旅游產業小老板等身份,逐步擺脫了貧困,沙區現代化學校和教育也為庫布其綠色可持續發展培育著未來。
高毛虎:種樹種成了百萬元大戶
(相關資料圖)
“種樹是件積德的事。”高毛虎種樹種出了這樣的心得。
這個年近花甲的漢子,曾當過5年村長。以前在村里種地,高毛虎春種秋收兩季務農,夏冬兩季到億利的鹽場打工。那些年,一家4口20畝地,一年收成交了公糧后僅能維持口糧。
20世紀末,億利集團逐步加大在庫布其沙漠種樹的資金投入,一些上了歲數的人對此十分不看好。當年30多歲的高毛虎算的卻是另一筆賬:跟著億利打工種樹,種1穴沙柳掙2毛錢,種一棵楊樹掙8毛錢,手快一點,1天能掙30多元,還不誤種地,挺劃算。從1999年開始,高毛虎跟著億利種樹,上了這條路,就堅持走下來。
2001年,億利推行精品化種樹,劃區種植,打井,上電,硬管滴灌,成活率穩步上升。2003年,億利組建民工聯隊,實行合同承包種樹,責任保活。2004年,高毛虎當上了承包種樹的民工聯隊長,每年雇工一二百人,承包種樹幾千畝。樹越種越多,越種越好,高毛虎收入也越來越高,年收入由2萬,到5萬,再到8萬,2008年突破了12萬,2011年達到20萬。到了跟著億利種樹的第15個年頭,高毛虎已經掙成個百萬元戶。
2019年,改革開放40年成就展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舉辦,億利庫布其治沙成果在其中突出展陳。億利集團把高毛虎等幾位民工聯隊長、農牧民代表請到北京來參觀展覽,分享成果榮譽。高毛虎說,堅持治沙,是種樹植德,自己跟著億利種樹,也要現世積德,為后人留福。
花姐:沙窩窩里走出來的冬殘奧火炬手
2022年,中國如期成功地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在傳遞奧運圣火的火炬手中,有一位來自庫布其沙漠杭錦旗的蒙古族民工聯隊長,人們都親切地叫她“花姐”。她的本名叫敖特更花,40多歲依然身材苗條。花姐住在庫布其沙漠北緣一個叫刀圖嘎查的小村莊,刀圖嘎查意為有歌聲的地方。
花姐沒出嫁以前,住在西沙拉,在沙窩窩里長大。花姐說小時候家鄉沒有路,也沒有電,讀書是個大難題,買東西要騎著駱駝去幾十公里外的達拉特或獨貴塔拉。花姐家雖然養著200多只羊,由于沙漠的阻隔,羊很難賣出去,額吉(媽媽)常常倚著門,望著茫茫的大沙漠獨自流淚。
上世紀90年代初,億利集團植樹治沙的規模逐步擴展,開始在花姐的村莊種樹。那時候花姐覺得可笑,沙漠里種樹怎么能活?后來,花姐聽說億利人發明了“微創氣流法”植樹,頭一年秋天種下的沙柳,第二年居然活了,成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花姐終于信了,她看到希望了。
2007年,花姐加入了億利的民工聯隊,成為第一個女隊長。她待人溫和,除了帶領鄉親們種樹,還有一些來自甘肅、寧夏、四川等地的勞務工也愿意跟隨她到億利在西部各省區的生態建設項目上種樹,遠至新疆南疆和西藏。
花姐把帶隊種樹做成了事業,不僅帶領老鄉和勞務工們脫貧致富,她自己也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鄂爾多斯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陳寧布:從靠天吃飯到“就怕億利不種樹”
陳寧布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叨圖七社人,蒙古族,雖已年過七旬,依然身體健壯,聲音洪厚,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
陳寧布育有兩子兩女,家里有一百二十畝草場,八十畝地,水地卻只有三十畝。以前一家人靠天吃飯,肚子勉強能填飽。沙漠將這個小村莊層層圍住,離家門最近的那堆沙子,眼看著要比房子高。“沙子壓得嗆不住,”陳寧布回憶道,村里有十多戶人家陸續搬遷,他搬家的念頭也一天比一天強烈。
在當地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億利庫布其治沙的戰線也延伸到了叨圖七社,億利人推平了陳寧布家門口的大沙丘,開始修路種樹。
有了路,陳寧布和村里其他人也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億利種樹穩住了沙子,村里人于是不再外出打零工,都參與種樹。老實能干的陳寧布,種樹、種地兩不誤。一年下來,種樹收入七萬多,種地也有四萬多的純利潤。陳寧布在沙里種出了體面的生活,腰包鼓起來了,養羊的數量也由原來的幾十只增加到345只。陳寧布算了一筆賬,按照一年出欄140只,大羊700多元一只、小羊400多元一只來算,光賣羊絨,一年收入就不少,日子越來越有奔頭。“現在的庫布其,只要你肯干,遍地都是錢,”陳寧步感慨道。
2013年,陳寧布把他的荒廢沙地租給億利。這在過去,陳寧布想都不敢想。他說,拿上一張鍬給億利干活,一天最少能掙150元,“跟我一起給億利種樹的,還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兒,他把億利當救命人,去銀行貸款,沒人給辦,給億利種樹,億利給錢。老頭兒倔強地要堅持種樹,他說就怕億利不種樹。”
如今,村里很多人蓋起了新房子。陳寧布住上了127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廳一衛一廚,寬敞明亮,裝修精致,他的四個孩子都已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陳寧布在房前屋后栽滿了樹,籬笆圍起來的院落很大、很干凈,但他一直保留著多年前差點被沙子掩埋的矮舊土房,不忘過去,感恩現在。
孟克達來:從生態難民到牧民新村小老板
蒙古族漢子孟克達來和人說話總是帶著笑,看得出,小日子過得不錯,心情蠻好。他是刀圖嘎查大刀圖柴登人,這個村子的名字取自它的自然面貌,意思是一片綠草地的周圍都是大沙漠。
三十年前,被沙漠圍住的日子不好過。孟克達來家的祖祖輩輩靠放牧生活,生態矛盾很突出。牛羊養得少了維持不了生活,養得多了草原受不了,荒漠化越來越嚴重,孟克達來和鄉親們成了“生態難民”。
2006年,億利出資2000萬元與杭錦旗共同在七星湖建成了牧民新村。大刀圖柴登整體生態移民,牧民們搬進了新居,原駐地實行禁牧,騰出草地和沙化地,讓生態自然恢復。億利還和移民社區一起搞黨建,孟克達來和牧民們參與沙漠生態經濟建設有了領頭人。
孟克達來由此告別了放牧,夫妻倆開起了餐飲生意,主要接待沙漠旅游者,旺季每天能接待200人,年收入從7萬多元逐步上升。餐飲之外,孟克達來還和父親合伙保種了1000多畝樹,年人均收入也有3萬來元。此外,他還運營了兩輛裝載機,在億利的治沙工程上干活,又增加一筆收入。
孟克達來不僅自家富了起來,也為沙區創造了就業。他承包種樹工程需要雇季節工15到20人,日工資150元。在植樹任務集中的季節里,種樹民工的人均月收入約5000元。他經營餐飲也需要聘用服務員,月工資也是5000元左右。他還需要雇傭裝載機操作員,月工資約4500元。孟克達來的植樹項目、餐飲項目等每年都可以創造人均收入3萬元左右的幾十個崗位,這份貢獻也讓孟克達來有了自豪感。雖然也有一定的壓力,但孟克達來笑呵呵地說:“干什么也不容易,不干最容易,但不干,能成了什么事?”
斯仁巴布:從娶不上媳婦到女兒考上名校
7月中旬,杭錦旗億利東方學校向鄉親們匯報了普高錄取率繼續保持全旗第一的好成績。云夢莎考取了鄂爾多斯市一中,這讓今年43歲的父親斯仁巴布開心了好幾天。20年前,斯仁巴布曾是庫布其沙漠東大道圖湖邊上典型的貧困青年,窮得娶不起媳婦兒。但是憑著老實勤奮,他不僅迎娶了美麗的姚麗媛,開辦了越野休閑旅游生意,而且兩個人養育的孩子也越來越出色,生活充滿了新希望。
巴布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牧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庫布其沙漠。巴布還有兩個妹妹,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來維持生計,一年到頭,難以解決溫飽。巴布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飽飯,能有新衣服穿。除了吃穿,最讓人頭疼的還有交通。買點兒東西要去50多公里外的獨貴塔拉鎮,騎著駱駝,來回通常要走三天三夜。父親會把甘草和羊毛帶到鎮上賣掉,再換取一家人的柴米油鹽。
和孟克達來家一樣,巴布在2006年搬到了億利出資建設的牧民新村,住上了明亮的新房子,水有了,電通了,路通了。
沙漠生態移民工程的落實,讓巴布和牧民們有了多渠道就業創業的機會。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來庫布其沙漠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靠沙吃沙,巴布夫婦在經營餐飲的基礎上,又與牧民新村兩個村民共同承包“一沙兩湖”沙漠越野項目,迅速吸引來一撥又一撥的越野愛好者。巴布忙得不亦樂乎,從早到晚,人多的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兩年就收回了成本。現在巴布跟他的合伙人擁有大沖浪、UTV、農夫、VJ、大沙陀等十多輛沙漠越野車,還有十多位專業車手。巴布夫妻不僅靠雙手改變了人生,如今女兒也逐漸成長起來,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期待。
三十多年前,庫布其沙區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是全國倒數的貧困地方。30多年來,伴隨著庫布其治沙綠化和沙漠產業發展,10多萬沙區群眾擺脫貧困,人均年收入超過了2萬元。如今,庫布其的生態成果正在延伸,沙區農牧民在庫布其這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上通過多種方式淘金致富,正在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庫布其鄉村振興大步邁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