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4日11時08分,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莊嘉靖 攝
中新網上海8月4日電 (鄭瑩瑩馬帥莎)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4日又出發了,它將中國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以及另兩顆小衛星——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一起送往太空。
這兩顆小衛星以側壁搭載的方式與主星一起“太空拼單”。小衛星“個頭”雖小但也有自己的“太空夢”。比如,閔行少年星由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及相關企業基于科普教育和科學試驗聯合研制。它計劃通過一段時間的在軌運行,把孩子們送給太空的禮物、歌唱祖國等音、視頻,通過特定的形式從太空中傳輸下來。同時,該衛星搭載的有效載荷可用于監測分析溫室效應的程度及成因,未來將指導學生開展測控模擬、測控演練等航天科普活動。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簡稱:八院)抓總研制。記者從八院了解到,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以優異的性能、多樣的任務和靈活的設計,為小衛星提供了充足的搭載發射機會。
作為一個“多功能司機”,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為適應用戶要求,它還可采用多種規格的衛星整流罩,用多種布局實現一箭多星發射。
其實,多星發射已經成為當下商業發射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據衛星個頭大小和軌道要求,可通過采用多星分配器或者支承艙側壁搭載等形式發射。當然,如果衛星有特殊要求,還可以搭配“多星發射上面級”,以實現不同軌道的衛星部署。
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微小衛星越來越多,中國運載火箭也在不斷開發潛能,以滿足蓬勃發展的小衛星市場。2015年9月20日,八院抓總研制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即以“天女散花”的特別方式閃亮登場,搭載的20顆衛星大小不等,分4次釋放,每次間隔幾十秒。2021年4月27日,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又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發射9顆商業衛星。2021年10月14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也曾以一箭多星形式,將包括“羲和號”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在內的11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共享火箭”的模式,不僅有助緩解商業市場發射機會供不應求的狀況,也為小衛星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太空拼單”。
八院方面表示,面向小衛星市場,未來將有效應用“拼車發射”的共享火箭發射商業模式,充分利用火箭運載能力,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提高發射效率。(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