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實時:三峽大學胡政、趙菲菲:警惕長江經濟帶部分城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陷入“脫鉤陷阱”

        中國環境報 2022-08-10 18:45:56


        (資料圖片)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除沿海開放地區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產業園區密集,工業顯著聚集,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37.5%,并逐漸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從2003年的8.01億噸快速升至2019年的16.66億噸,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94%,是高碳排放的集聚地帶。

        推動經濟發展和碳排放脫鉤,是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高碳排放的重要途徑。目前脫鉤效果如何?正在召開的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城市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2022年學術年會暨“碳中和背景下城市與產業發展研究”研討會上,三峽大學胡政、趙菲菲分享了研究成果。

        胡政、趙菲菲對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2006年—2019年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實施以來,強脫鉤狀態的城市有48個,55個城市的脫鉤狀態為弱脫鉤。2013年—2017年脫鉤狀態有所惡化,呈現波動性,黃石、湘潭等城市出現復鉤現象。

        如何避免脫鉤與復鉤不斷反復?胡政、趙菲菲分析,實現真正脫鉤,關鍵取決于以下方面因素:技術水平,技術水平能夠驅動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能源結構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影響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工業化集聚水平能夠通過技術溢出等效應助推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以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特征,改變對能源需求,從而影響碳排放量;固定資產投資與外商直接投資均會影響地區經濟發展規模,通過規模效應顯著影響碳排放。

        胡政、趙菲菲認為,長江經濟帶真偽脫鉤城市存在顯著的地域特征,且與城市環境保護政策力度、經濟發展結構等因素密切相關。真脫鉤城市主要分布于長江地區下游地區,且多為省會城市。陷入脫鉤陷阱城市則主要分布于中上游地區。經濟創新能力、工業集聚度、城鎮化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等因素均是影響城市脫鉤狀態的重要因素,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綠色技術創新、積極吸引外資、直接投資等舉措均能促進城市實現真脫鉤,避免陷入“脫鉤陷阱”。(李瑩

        關鍵詞: 長江經濟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