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連8月15日消息(記者 畢強)從幾千年前的漢墓“穿越”到吳運鐸廣場,從兩漢文化遺存轉換到工業文化舊址,在大連有一條適合親子與文化愛好者的歷史文化研學路線,區域歷史文化時間跨度長,地域特色鮮明,穿行其中將感受到這塊土地被時光雕琢的痕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連漢墓博物館(央廣網記者 畢強 攝)
第一站為大連漢墓博物館,博物館坐落于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營沙路11號。該館是以展示營城子漢墓原址和大連地區兩漢時期墓葬出土文物為主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于2010年10月正式落成開館,對了解大連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探索城市根源及研究中國東北邊疆史具有重要意義。
銀杏古樹(央廣網發 甘井子區委宣傳部供圖)
第二站為銀杏古樹,這棵樹位于營城子街道營城子村永興寺中院,大雄寶殿北,為一棵雄性銀杏樹。樹高28.91米,樹干周長6.12米,直徑1.95米,樹冠直徑28.5米。據專家鑒定,這棵銀杏樹齡至少有1200年,被列為大連“古樹王”。
哈斯罕關址(央廣網發 甘井子區委宣傳部供圖)
第三站為遼長城——甘井子段,原稱“哈斯罕關”,始建于遼太祖時期,基本呈東南—西北走向。遼長城設主墻和復墻兩部分,呈平行狀,原長約6公里,全線位于大連灣街道。從遼代至今跨越近千年,遼長城現存土城子長城1段和土城子長城復墻兩部分,總長度約800米。
周水子火車站(央廣網記者 畢強 攝)
第四站為周水子火車站,始建于1903年,現為日式風格的磚木結構。2015年,周水子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改為貨運站。2020年,大連市甘井子區政府對周水子火車站舊址實施了文物保護工程。
“四二七”舊址(央廣網記者 畢強 攝)
第五站為大連福島紡織株式會社舊址,即“四二七”舊址,于1923年建成。舊址現存兩座舊建筑,包括原變電所、單層廠房。1926年4月27日,中國工人在這里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四二七”福紡大罷工。
吳運鐸廣場(央廣網發 甘井子區委宣傳部供圖)
最后一站為吳運鐸廣場。2004年,這里豎立了吳運鐸銅像,稱吳運鐸廣場,分為紅色紀念區(核心區)、主題教育區、休閑娛樂區和志愿服務區4個區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