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減碳,不可“去工業化”,而要加快智能化

        光明網 2022-08-15 15:28:36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上,“雙碳”成為與會人士關注的重點。

        工業領域長期以來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戶。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70%以上來自工業生產或生成性排放。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成為我國減少碳排放的主戰場、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那么,我們的工業需要調整嗎?如何調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能為了降碳而“去工業化”

        工業碳排放多,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各國的共識。“西方走的就是這條路,產業結構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桂衛華指出。

        制造業是工業的主力。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26.2%。而以制造業聞名全球的德國和日本,這一比重大致穩定在20%左右。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等進程目前尚未結束,但比重卻在下降,應引起警惕。“不能盲目跟西方一樣,為了降碳而去工業化。”桂衛華提醒,實現“雙碳”目標,要走符合我國國情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他以美國為例指出,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去工業化,碳排放大幅減少,但造成的結果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倒掛,引發經濟危機。近年來,美國提出“再工業化”,以占據全球制造業新的制高點。

        在桂衛華看來,我國是世界上工業品種種類最齊全的國家,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仍要保持這個優勢。“制造業不能再下降了,這牽涉到供應鏈安全問題。”

        要通過智能化來減少碳排放

        不能過早地“去工業化”,那就只能提高工業的效率,即用最少的碳排放實現最高的生產力。

        要減少碳排放,必須實時監測工業生產各個環節的二氧化碳來自哪兒、排放了多少、排放到哪里去,然后實現低碳運行及智能調控。在這個過程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可發揮重要作用。

        “制造業只有實現全流程、全場的精細化控制、精細化操作、精細化管理,才能減少碳排放。”桂衛華說,智能技術正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比如,很多企業建有數據中心,這種超大號的機房十分耗電。某企業在其數據中心安裝上千個傳感器,用來收集溫度、電量、耗電率等各種數據,然后訓練深度神經網絡,由此建立人工智能程序,智能調控用電,最終將電力利用效率提升了15%。

        “減碳,沒有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支撐,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強調,傳統產業要加快智能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柴立元建議,對于排放監測問題,急需加大數據集成,通過全生命周期的設計形成生態設計標準,構筑智能評估體系,實現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全方位的污染控制。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沈衛明認為,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提升各個環節的效率,只要智能技術能在某一個節點上提高效率、保證質量、降低成本、保護環境,那就是智能制造。

        “也許沒有給企業盈利帶來很多收獲,但是從‘雙碳’角度來說,可以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帶來的是社會效益。”他說。(記者 陳海波)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