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8月24日電(記者李占軼、耿輝凰)這是全國首只經救護成功實現野化放歸的猞猁,它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從受傷到獲救,再到放歸自然,如今的它已能在青藏高原獨立生存。
2021年4月6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吉爾孟鄉救助了一只1歲左右的猞猁幼崽。據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只猞猁剛剛獲救時角膜水腫、右眼失明,無法捕食獵物,繼而出現營養不良、體質極度虛弱癥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猞猁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于中型猛獸。獲救后猞猁的“菜單”十分豐富,而且食物中還添加了治療藥物,以幫助它補充營養、恢復體質、治療眼疾。同時,這只猞猁還接受了針對性康復治療及野化訓練。
獲得救護后的猞猁。(圖片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這只猞猁日漸強壯,進食排便、日常行為、精神狀態良好,右眼功能恢復正常,貓科動物常見傳染病抗原檢測均為陰性,未攜帶貓科常見傳染病病毒,血液生化生理等各項指標均正常,符合野化放歸條件。
但作為一只猞猁幼崽,它缺乏野外生存捕獵經驗,無法直接放歸原生地。經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批準,在西寧市林業和草原局組織協調下,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等單位在多次調查基礎上,選定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某地作為猞猁野化放歸點,通過野化訓練,提升猞猁的環境適應能力后放歸。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救助猞猁。(圖片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選中的放歸點人為干擾因素少,有野外猞猁種群分布,并有豐富的巖羊、中小型嚙齒類動物等食物資源,有利于野化訓練、放歸及后續保護管理工作開展。
今年3月,救護繁育中心利用放歸點的一處廢棄羊圈對猞猁實施野化訓練。4月,為猞猁佩戴衛星定位項圈后,工作人員在放歸訓練場為猞猁投喂活物,訓練它的捕食能力。4月12日早晨,它離開了訓練場,回歸自然。憑借著衛星定位項圈,它的遷移距離、活動區域,都留下了記錄。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毓表示,根據最新監測結果判斷,放歸猞猁已具備獨立生存能力,表明此次野化放歸成功,這也是全國首例救護猞猁的野化放歸。
這是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拍攝到的三只猞猁。(圖片由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提供)
“利用活食鍛煉其捕獵能力等野化訓練工作對放歸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首次在放歸地搭建野化訓練場進行野化放歸、佩戴衛星項圈準確掌握其野外活動規律,有助于對猞猁等貓科動物開展科學有效的野外救護和放歸工作,提升救護、野外放歸的成功率。”張毓說,青海將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的野外救護、野化、放歸等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總結、積累經驗,提升野生動物救護放歸水平,推動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