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2021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在行業內引起較大反響,為了讓行業同仁更深入了解十大學術進展的詳細內容,我會組織開展系列解讀(相關內容已通過論文形式發表于《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2年第14期)。
(資料圖片)
2022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征集已正式啟動,請行業同仁關注支持!
電針驅動迷走-腎上腺軸抗炎的神經解剖學機制被發現
研究背景
現代解剖學研究尚未明確經絡特異性結構基礎的存在,但揭示了針刺刺激的遠程效應可通過軀體感覺神經-自主神經反射來實現。首先激活來自位于背根神經節(DRG)或三叉神經節中的外周感覺神經纖維,之后將感覺信息傳到脊髓和大腦,進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經,最終實現對各種機能的調節。從 1970 年代開始,就陸續發現此類反射存在軀體區域特異性。
研究方法及結論
前動力蛋白受體 2-環化重組酶(PROKR2-Cre)標記的有髓鞘的神經元主要富集表達于支配四肢節段的 DRG 中,并且特異性支配四肢的深層筋膜組織。該研究團隊運用交叉遺傳等方法特異性地敲除此類 DRG 感覺神經元,探索PROKR2-Cre 標記的神經元在針刺誘導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中的作用,并運用交叉遺傳的方法特異性誘導光敏蛋白 CatCh 表達于 PROKR2-Cre 標記的神經元,使用473 nm 藍光特異性激活支配后肢穴位足三里 ST36 的此類感覺神經纖維。進一步研究發現,PROKR2-Cre 標記的感覺神經元也密集到支配前肢的深層筋膜組織。上述研究表明,對于針刺刺激誘導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存在軀體部位的選擇性、穴位特異性。這種穴位的相對特異性與 PROKR2 神經纖維的部位特異性分布有關。此外,針刺強度、深度、檢測結果指標都是影響穴位特異性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價值
該研究充實了針灸等體表刺激療法的現代科學內涵,為穴位相對特異性的存在提供了現代神經解剖學基礎,為臨床優化針刺刺激參數,誘發不同自主神經反射,從而治療特定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團隊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教授團隊
復旦大學王彥青教授團隊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景向紅教授團隊
相關學術論文于2021年10月在Nature發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