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看點!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楊瑞清:讓鄉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好教育

        央廣網 2022-09-10 17:45:49

        央廣網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王錫斐)9月6日,教育部發布了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教師楊瑞清獲此殊榮。9月8日,記者來到楊瑞清工作的地方,探尋他四十一載“行知路”。

        青春無悔“捧著一顆心來”


        【資料圖】

        南京行知苑對外交流中心(央廣網記者 王錫斐 攝)

        郁郁蔥蔥的樹林,朗朗的讀書聲,歡騰的孩子們,校園氣息撲面而來。一處林子后面隱約看見一排平房。“1981年我來到這所學校,條件簡陋,我記得當年我們開辟了一個小菜園,自制器材辦了小氣象站,種了一片小樹林,后來有茶園、果園、玉米地、紅薯地,后來又種荷花,做陶藝,我感覺到整個過程讓我們師生非常受益。”身在北京的楊瑞清通過視頻連線采訪回憶起初到學校的情景,深有感觸。

        1981年,即將從曉莊師范畢業的楊瑞清忐忑地敲開了校長室的門,遞上一份決心書:學習陶行知,走陶行知之路,到最艱苦、最偏僻的鄉村教書辦學,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受到好的教育。帶著一腔熱情,楊瑞清來到江浦縣偏遠地區的一個村辦小學——五里小學。

        楊瑞清自己也曾是農村孩子,他清楚農村孩子“平時在家,拔草種瓜,家里沒活,到校上課”,不是農村孩子笨,而是學習條件差,輟學的情況常有。有一次開學了,有一個女孩沒有來上學。當天下午他就火急火燎地上門找家長,誰知遇到的只是一句冷冷的回答“女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再說家里要她放鵝”。

        上過門,做了工作,家長還是不愿意,但“愛滿天下”落實于行動就是不讓一個學生輟學。楊瑞清堅持每天放學后趕到女孩家,一邊陪她放鵝,一邊教她功課。一天、兩天,一星期、兩星期……楊瑞清在教功課、教知識的同時,還給她講陶行知小時候刻苦學習的故事……整整一個月,女孩的心情開朗了,家長愿意送孩子上學了。“這樣的老師我真服了!”農民口口相傳:“五里小學來了一位好老師”。第二年春天,村民自愿集資七萬元人民幣,又主動投工投力,易地重建了全新的五里小學。

        “閃光教育”培養“小先生”

        楊瑞清堅持“學會賞識”,讓孩子陽光自信;“學會發現”,孩子都有閃光點。1985年,江蘇省第一所行知小學誕生,從五里小學到行知小學,名稱的改變,走行知路的辦學方向也更加明確。他創造性地通過行知基地培養“小先生”,讓孩子們一個個當起了即學即傳的鄉村教育“小先生”,使每個學生都成了教師和家長、學校和社會的紐帶。數百名“小先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把在“行知基地”學到的科技知識帶進每一個家庭,村民們也能這樣通過“行知基地”學習到農業科技知識。

        行知講習廳(央廣網記者 王錫斐 攝)

        對于如今勞動課成為一門獨立課程,再次受到關注,楊瑞清也分享了自己的認識:“勞動教育絕不只是說搞一個小活動,種一個小菜園,它把全面教育的很多要素都聚焦在這上面。勞動教育有目標任務,有場景,有工具,還有事件,真正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當年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

        行知小學的標識及校徽等設計,是畢業于行知小學的一位校友完成的。“當年是楊老師的發現與鼓勵,像一個杠桿一樣撬動了我。他發現我對色彩與線條的敏感,鼓勵我走上美術之路。”如今,當年的孩子已成為大學副教授。

        在楊瑞清的眼中,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每個學生都是一顆星,他們彼此緊密地挨著,誰也不排擠誰,每顆星星都用自己的光和熱告訴自己的存在。楊瑞清倡導和實踐“閃光教育”,讓孩子快樂自信、健康成長是行知小學教育的新思維、硬道理。

        讓成長速度大于流動速度

        視頻連線采訪楊瑞清(央廣網記者 王錫斐 攝)

        從業41年,當被問及遇到的困難時,楊瑞清笑著說一直在困難中往前走。“首先是鄉村教育辦學條件艱苦,當年我用一個小煤爐,一日三餐自己做飯,自己料理生活,買菜要步行八九里路到集市上去,一周買一次菜。但是受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感染,這對我影響不大,我們能過苦日子。鄉村教育最大的困難是很難有積累的效應,一直留不住骨干教師。這個一度成為我最大的挑戰。”

        后來,楊瑞清開始向內開發,學習大專課程、本科課程,促進自身成長。“我經常提醒自己要讀好三本書:讀好實踐這本活書,讀好生命這本天書,做好行知這本大書。鼓勵教師們一起學習,加快成長,讓成長的速度大于流動的速度,鄉村教育就能有一支好的隊伍。”成長這條路給了楊瑞清力量,“后來我們又有一個驚喜,就是從這里調出去的骨干教師,往往又能成為學校的資源,學校的驕傲,學校的信心所在。我們總結了一個重要的辦學策略方法叫做‘學會聯合’。我們的聯合最早是跟村里面叫‘村校聯合’,后來有‘城鄉聯合’,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再后來還有國際聯盟,所以你只要有開放辦學的理念,就可以整合到無窮無盡的資源,因此,鄉村教育我們越走越有信心了。”

        視頻連線里,楊瑞清談到明年自己就到退休年齡了,但是走行知路沒有退休,辦鄉村教育沒有退休。他一定會繼續做下去,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關鍵詞: 教書育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