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9日電日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等完成的專著《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出版發行。全書共十章70萬字,系統闡述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產生背景、支撐的基本原理和實踐基礎,以及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體系框架、價值核算、供給需求、交易機制、產業模式和發展政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思路、中國方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為此書撰寫書評。他表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的標志性研究成果,開辟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研究領域,奠定了一個全新領域的理論基礎,也指明了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方向,具有廣闊而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空間。
(相關資料圖)
附書評全文:
建設生態文明和踐行“兩山”理念的產業基石
——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產業是與人類文明形態共同演變的社會分工的產物。一個新的文明必然伴隨著一個新的產業興起。農業支撐了農耕文明,工業支撐了工業文明。當前,人類文明已經步入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作為一種新興文明形態,生態文明需要什么樣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來支撐,是當前理論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以三次產業分工為主體的傳統經濟體系形成于工業文明時期,主要以人類自身勞動創造為價值源泉,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和人類經濟福祉為價值導向,以高生產力、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為基本特征,支撐人類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已經、正在并將繼續對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影響。全球生態赤字不斷擴大、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生物多樣性持續降低,促使經濟稀缺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自然資本和生態產品的稀缺性日益凸顯,以三次產業為主體的傳統經濟體系已不能滿足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王金南研究員開創性地提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這一新概念,將其定義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生態資源為核心要素,從事生態產品保護、生產、開發、經營、交易等經濟活動的產業集合。其本質是基于全新的經濟稀缺模式,視自然生態系統為核心價值創造者并將其納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現代生態經濟體系,以增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福祉為根本價值導向,圍繞增值自然資本、厚植生態產品、實現生態價值形成的經濟部門。這一新概念涉及人類價值觀的重塑、生產體系的徹底變革,是對傳統經濟體系的改造和擴充。這一產業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產業,其發展是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之道。可以說,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提出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一書凝結了王金南研究員團隊多年對“兩山”理論的探索成果。我有幸見證了王金南從提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到學術專著出版的整個過程。早在2017年,王金南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內涵及其實現機制創新》一文中就率先提出把“綠水青山”作為第四產業經營的學術觀點。2020年8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論研討會上,王金南第一次相對完整地提出基于生態產品服務的第四產業的概念。2021年6月,王金南院士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研究單位和專家,組建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研究專家組,成立了生態產品與自然資本聯合實驗室,相繼發表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發展框架研究》和《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指標體系設計及其應用》兩篇重要文章,得到了學術界一些同行的高度認同,也引起了決策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在2021年昆明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締約方第15次大會(COP12)生態文明論壇上,王金南倡議全球大力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擴展全球自然資本和生態財富,提升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價值。因此,《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出版,標志著王金南對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思考走向成熟,理論框架和實踐體系初步形成。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基于“兩山”理念的豐富內涵和創新實踐,以獨特的產業視角,分10個章節,洋洋灑灑70萬字,系統論述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提出背景、基本原理、實踐基礎、體系框架、價值核算、供給需求、交易機制、產業模式及發展政策體系,明確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概念內涵、產業特征,界定了產業分類及范圍,分析了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機制,立意之高遠、蘊涵之深刻、內容之豐富、分析之全面、邏輯之完整,令人嘆為觀止,不僅回答了為什么要發展生態第四產業、什么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還探討了如何培育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具有極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對于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融合了大量前沿理論與豐富實踐。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是跨學科、交叉性的全新領域,融合了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學科前沿理論和中國語境下的“兩山”理論。同時,該書也援引了國際組織、國家部委及地方層面關于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大量最新實踐案例,如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基地等。可以說,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產生于實踐,從散點的實踐上升為系統的理論,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指導性。
總之,《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的標志性研究成果,開辟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研究領域,奠定了一個全新領域的理論基礎,也指明了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方向,具有廣闊而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空間。我相信,《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出版,將會引領政產學界探索研究和實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乃至生態經濟體系的新熱潮。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推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石產業、富民產業和普惠產業,為人類及自然的可持續福祉做出新的貢獻。
(注:白重恩現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長期致力于發展與轉型經濟學、組織與激勵經濟學、產業經濟等領域的研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