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新余10月10日消息(記者鄧玉玲)近日,記者走進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區水西鎮簡家村羅非魚養殖基地,飼養員正在給魚喂食,隨著魚食的一拋一撒,羅非魚紛紛爭相躍出水面爭奪食物,數千條魚兒游動,響聲四起。羅非魚,原產于非洲,屬于慈鯛科之熱帶魚類,在江西地區鮮有人工養殖,屬于“冷門魚種”。水西鎮簡家村卻將羅非魚作為重點發展項目,打造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熱產業”。
(資料圖片)
養殖基地大棚(央廣網發 唐齊 攝)
養魚先養水,科技助力養魚增收
水西鎮簡家村位于袁河中下游,環境優美、水源充沛,有著得天獨厚的漁業養殖優勢。簡家村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積極引進工廠化養魚產業。簡家村通過招商引資,聯系到新余市某漁業公司,一同合作創辦了新余市唯一一家羅非魚養殖基地,將漁業優勢轉化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產業優勢。
養殖基地大棚內,工人正在投喂魚料。(央廣網發 唐齊 攝)
“我們基地是今年3月份正式投產,總共投放了16萬尾魚苗,預計可產出羅非魚20萬斤,羅非魚主要供應新余本地市場。”談到養魚基地的運作模式,致富帶頭人姚凱如數家珍,“我一直從事魚類行業,觀望、了解了幾年才開始計劃養殖羅非魚。羅非魚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養魚先養水,我們專門在魚塘內配備了水質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水溫、水質等情況,技術員每三天進行一次水質監測,每五天進行魚生長情況檢查,養殖出來的羅非魚存活率高,生命力頑強,還能實現全年穩產。”技術人員彭亮云告訴記者,為了讓羅非魚更好地吸收和消化,他們選用了特定的魚飼料進行投喂,一天兩次,平均每天要消耗1000斤魚食。
致富帶頭人姚凱正在捕魚。(央廣網發 唐齊 攝)
水資源消耗小、環境污染小、密度高是工廠化養魚的優勢所在。基地依托簡家村艾坑水庫的水資源,采用工廠化高密度水循環養殖系統,結合仿野生養殖技術,循環水養魚,對于高效利用和保護珍貴的水土資源有著重要意義。
據介紹,羅非魚生長周期一般在4至5個月,一年可以養殖兩個批次。今年第一批基本已經養成,長勢好的羅非魚已達到了成熟期,可以上市供應至商超、農貿市場。
將“冷門魚”做成為民增收致富的“熱產業”
如何培育特色產業?簡家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之路,摸索出“黨支部牽頭、養殖戶管理、村民參與”的合作模式。據了解,羅非魚養殖基地項目總投資360萬元,其中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00萬元,致富帶頭人投資260萬元。正常運行后,養殖基地每年出魚量約30萬斤,年銷售收入約240萬元,年純利潤約80萬元。養殖基地與致富帶頭人合作期限為10年,約定按照物化資產的10%進行年度收益分紅,還吸納脫貧勞動力5人,其中長期脫貧勞動力1人。
養殖基地大棚內(央廣網發 唐齊 攝)
“在這上班離家近,每個月有3000元收入,年底還有分紅,蠻好!”60歲的脫貧戶康建忠笑著說。
“我們將繼續大力發展工廠化養魚項目,目前正在籌劃二期養殖基地,計劃選址在簡家村樟樹坡水庫,預計2023年投入使用。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注重提高養殖和管理技術水平,帶領村民走出一條以魚富民的道路。”簡家村黨支部書記黃家保說。依托袁河一江秀水,簡家村將繼續通過“黨組織+養殖戶+村民”模式,將“冷門魚”做成為民增收致富的“熱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提速換擋,大力發展漁業產業,走出一條以魚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