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在俄烏沖突中,“NASAMS”防空導彈系統表現性能平平無奇,卻讓烏軍十分喜愛,究竟有何原因?
(相關資料圖)
近日,美國“政治”網站宣稱,自俄烏沖突以來,俄軍已被烏軍擊落多達55架軍機。今年8月,俄羅斯國防部也曾公布有超200名高級航空人員在此次軍事行動中殉職。由此可見,俄軍的戰場制空權在隨著戰局演變不斷縮減。究其原因,這是與美西方不斷向烏克蘭援助防空武器是分不開的。在這些防空武器中,“NASAMS”防空導彈系統性能平平無奇,卻讓烏軍十分喜愛,究竟有何原因?
(一)勝在理念
“NASAMS”的性能數據實際上并不漂亮。就比如美國的“愛國者”PAC-2型防空系統,它的最大射高是24公里,最大射程160公里,最大速度達到5馬赫,可同時跟蹤125個空中目標并引導18枚導彈實施攔截,無論從哪個數據來看,PAC-2都要優于“NASAMS”。包括法國和意大利聯合研制的“紫苑-30”也處處強于“NASAMS”,那到底“NASAMS”的優勢在哪里呢?
圖注:“愛國者”PAC-2型防空系統
“NASAMS”的優勢在于理念。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防空導彈系統并不意味著射程越遠越好。只要能夠盡早發現,在合適的距離將目標攔截就是完成任務。以“NASAMS”的射程,它是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剛好彌補了遠程和近程防空系統的空檔。
在“NASAMS”問世之前,沒有人想到改裝技術成熟的空空導彈用于地面發射,但是當時的挪威為了節約防空系統研發經費,“偷工減料”決定用空空導彈配上地面發射裝備和雷達系統來使用。沒想到這樣一個嫁接的想法具有誕生了“NASAMS”這樣的中程防空系統,從而實現空中目標的全程攔截。以至于“NASAMS”之后,不僅美國大力引進,而且很多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改造空空導彈來研發地空防空導彈系統。
除了改造空空導彈的理念,“NASAMS”以網絡為中心,模塊化、分布式、開放式的設計理念也是極為先進的。我們可以通過類比很多計算機網絡應用來理解這種設計理念。比如分布式的黑客攻擊、還有比特幣的“礦機”。一臺計算機不能完成的攻擊還有計算任務通過不斷分解給多臺計算機來完成。
圖注:三臺發射裝置分布式使用
“NASAMS”也是這個原理,它組成的三個系統里根據功能的差異又區分了不同的模塊。這些模塊可以是一臺雷達、一套導彈發射裝置、一組指揮系統,也可以多臺雷達、多套導彈發射裝置、多組指揮系統。“NASAMS”根據任務需要,通過分布式理念,將任務分解,而后通過開放式端口接入,將滿足任務需要的多個模塊添加進來。所以雖然一臺MPQ-64F1 Sentinel哨兵監視和偵察雷達可以同時跟蹤60個目標,但是一旦可以接入多臺雷達,這個數量將不斷提升。
這也就是“NASAMS”作為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在防御重要目標時的優勢。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因為射程過遠,往往是有針對方向的區域部署;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和武器因為射程過近,在射程范圍之內很容易部署飽和。但是“NASAMS”不一樣,恰到好處的射程,加上模塊化、分布式、開放式的設計,可以實現360°無死角的中程對空防御。
此外,這樣的設計理念不僅方便“NASAMS”不斷的升級。像早期型“NASAMS”使用的就是AN/TPQ-36A三坐標低空監視雷達,現在就升級為MPQ-64F1 Sentinel哨兵監視和偵察雷達。像現在的“NASAMS”還能發射增程型導彈,射程可達48公里,射高可達25公里。而且方便“NASAMS”改裝為機動式防空導彈系統。像“NASAMS II”就是將各個模塊分解到各個載具運輸,從而實現了龐大系統的機動布防。
在對烏援助上,美國有很多裝備是不肯大大方方拿出來援助烏克蘭的。一來是考慮到俄羅斯的態度,二來是不想技術外泄。但是在防空武器上,美西方絕對是保障最得力的。過去像“毒刺”這樣防空導彈,美國援烏態度都是“管夠”,甚至英國像“無足鳥”這樣最先進的防空導彈都援助給了烏克蘭。
圖注:“管夠”的“毒刺”
之所以差別這么大,就是希望烏克蘭攻擊能力不要提升,但是防御能力要極大提升,這樣就可以盡可能長時間地將俄羅斯拖在俄烏戰場上,從而達成自身的利益目的。
還有一點,“NASAMS”的核心技術是挪威康斯伯格公司的。即便技術泄密,美國也遭受不了太大損失。此次“借花獻佛”,把這么高規格的裝備“送給”烏克蘭兩臺,把面子、里子都掙了。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志等軍事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余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